鳥類祖先手腕關鍵骨頭 比原先認知早數百萬年出現
耶魯大學與石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團隊,在分析蒙古戈壁沙漠發現的兩種似鳥恐龍化石後,有了這項重大發現。
這幅場景描繪一隻名為「西蒂帕蒂」的竊蛋龍類恐龍在沙丘上休息時受到驚嚇。牠舉起前肢做出威嚇姿態,意外展現手腕部位,特別標示出那塊位移的小型豌豆骨(藍色X光視角)。圖片來源:Henry S. Sharpe。
多年來,鳥類手腕中的一塊腕骨身分始終是個科學謎團,直到研究人員證實它就是豌豆骨。
這塊骨頭原本是像膝蓋骨一樣的種子骨,從手腕的原始位置移動,取代了另一塊稱為尺側腕骨的腕骨。
它在現代鳥類中的位置似乎建立了某種連動機制,讓鳥類在彎曲肘部時能自動摺疊翅膀。
這塊骨頭的形狀帶有大型V形凹口,也使鳥類的豌豆骨能夠扣住手部骨骼,防止飛行時脫臼。
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巴特-安揚·布勒博士表示:「在現生鳥類中,豌豆骨是塊特殊的腕骨,它最初形成於肌肉肌腱內,就像人類的膝蓋骨一樣,但最終會佔據『正常』腕骨尺側腕骨的位置。」
研究團隊分析兩具白堊紀晚期化石:一具未命名的傷齒龍科物種(與迅猛龍相關的似鳥掠食者),以及「奧氏西蒂帕蒂相似種」(長頸無齒喙的竊蛋龍類)。
石溪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詹姆斯·拿坡里博士指出:「我們相信這是首次在非鳥類肉食性恐龍中發現位移的豌豆骨。雖然目前尚不清楚恐龍學會飛行確切的次數,但有趣的是,這些生物嘗試飛行的行為似乎都發生在豌豆骨移入腕關節之後。」
將發現置於演化脈絡中,作者們確認豌豆骨移動到鳥類相似位置的時間點並非在鳥類出現時,而是早在泛鳥盜龍類起源時期。這是一個包含迅猛龍等馳龍科、傷齒龍科和竊蛋龍類的獸腳類恐龍群。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幾十年,我們對獸腳類恐龍解剖結構和演化的認識呈指數級增長,許多發現顯示,諸如薄壁骨骼、擴大的大腦和羽毛等傳統『鳥類特徵』,其實是更廣泛獸腳類恐龍群的共同特徵。」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5年7月9日出刊的《自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