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驚人發現!科學家證實:座頭鯨育兒地竟比預期南移900英里

驚人發現!科學家證實:座頭鯨育兒地竟比預期南移900英里

最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座頭鯨繁殖習性的認知——這些海洋巨人的育兒場所,原來不限於熱帶海域。科學家發現,新生鯨魚的蹤跡竟出現在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等南方海域,比傳統認知的繁殖地足足向南延伸了1,500公里(約930英里)。這項突破性發現不僅改寫了鯨類遷徙理論,更凸顯保護這些新發現育兒區的急迫性。

「我們記錄到數百頭新生鯨魚出現在既定繁殖區之外,」論文資深作者、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崔西·羅傑斯博士指出。這些在「鯨魚高速公路」上誕生的幼鯨,由於游泳能力尚未成熟,卻必須比繁殖區出生的同類更早開始長途跋涉,生存挑戰更為嚴峻。

論文第一作者、同時擔任海洋導覽員的博士生珍·麥克菲-弗魯分享親身經歷:「2023年7月帶賞鯨團時,我在澳洲東部最繁忙的紐卡索港外海,意外遇見一對母子鯨。那頭幼鯨體型極小,明顯剛出生不久。令人驚訝的是,當地旅遊同業對此現象早已司空見慣。」

研究團隊整合公民科學觀察、政府調查報告與擱淺紀錄等多元資料來源。紐西蘭保育部的庫克海峽鯨魚計畫提供遷徙調查資料,澳洲各州野生動物部門則彙整1991年以來的擱淺資料。最終確認209筆新生鯨魚紀錄,包含41起擱淺事件與168次活體目擊,代表至少169個個體。其中118筆資料顯示,母鯨分娩後仍持續向北遷徙。

「座頭鯨原本被認為會從南極海域長途跋涉至熱帶繁殖區,」澳洲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署的艾德萊德·戴登博士解釋,「牠們主要依靠南極磷蝦累積的能量儲備,來支撐遷徙與繁殖的生理需求。」

最令人震撼的發現,是在塔斯馬尼亞亞瑟港記錄到新生鯨魚,比既往認定的繁殖南界還要偏南1,500公里。而實際觀察到的最高緯度分娩紀錄,則發生在稍北的紐西蘭凱庫拉海域。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分之二的活體目擊集中在2023至2024年間。對比歷史文獻與捕鯨日誌則顯示,早在商業捕鯨導致族群崩潰前,遷徙途中分娩的現象就已存在。「這可能一直是座頭鯨的常態行為,只是過去族群數量太少難以察覺,」麥克菲-弗魯分析,「東澳族群從瀕滅邊緣復育至今已有3至5萬頭,證明基於科學的保育政策確實能創造奇蹟。」

這項研究也引發新疑問:既然能在南方分娩,為何多數座頭鯨仍冒險北遷?雖然現有資料無法解答,但學者推測熱帶水域的育兒優勢可能勝過遷徙風險。西澳生物多樣性保護部門的資料顯示,弗林德斯灣可能形成臨時育幼區,但多數分娩仍發生在更北的熱帶海域。

研究結果對保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部分觀察到的幼鯨帶有傷痕,學者呼籲擴大保護區範圍、加強防護措施宣導,並深入研究遷徙棲地利用模式。麥克菲-弗魯提醒:「這項研究奠基於機會性觀察,雖然能確認『這裡是否有新生鯨魚』,但解釋空間有限。目擊增加可能反映賞鯨活動擴充套件或社群媒體普及。」

「海洋中仍有太多未知等待發現,」麥考瑞大學的凡妮莎·皮羅塔博士補充。這項刊登於《海洋科學前沿》的研究,為神秘的鯨類生態再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