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驚現「古河道網」!1.5萬公里河床遺跡顛覆科學家認知
科學家最新研究在火星南半球高地發現超過15,000公里長的古河床遺跡,這些蜿蜒的脊狀地形強烈暗示:數十億年前的火星不僅有流動水,甚至可能存在類似地球的降雨系統!這項由英國開放大學主導的研究,徹底改寫了我們對「紅色星球」的認知。
研究團隊透過火星偵察軌道衛星的高解析度影像,在諾亞契斯地(Noachis Terra)辨識出大量「河流蜿蜒脊」(fluvial sinuous ridges)。這些特殊地形是由古代河流沉積物硬化後,周圍地質遭侵蝕而突出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其分佈範圍之廣、系統之完整,顯示當時火星表面可能長期存在穩定的液態水環境。
「這就像開啟了一個數十億年的時空膠囊。」論文主要作者、開放大學博士生亞當·洛西庫特興奮表示:「諾亞契斯地儲存了火星地質演化的關鍵證據,這些在地球上早已消失的原始地貌,讓我們能直接觀察行星的演化歷程。」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這些河道遺跡的形成時期可追溯至37億年前的諾亞紀-西方紀過渡期。與傳統認知的「火星長期寒冷乾燥」理論不同,新發現顯示該區域可能歷經地質尺度的溫暖濕潤期,甚至存在由降水驅動的水文迴圈系統。
研究團隊整合了三種軌道儀器資料:背景相機(CTX)提供大範圍地形背景、火星軌道雷射測高儀(MOLA)繪製精密高程圖,以及超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裝置(HiRISE)捕捉桌檯大小的地表特徵。其中HiRISE的影像解析度更達到史無前例的1公尺級別,讓科學家能精準分析古河道形態。
這些河道遺跡部分呈孤立片段,有些則延伸數百公里、隆起數十公尺,形成複雜的網際網路絡。洛西庫特強調:「如此大規模的水系絕非短期形成,這證明火星曾經是個水文活動活躍的星球,其複雜程度遠超我們過去想像。」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在2025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年會發表,由英國太空總署資助完成。團隊下一步將透過礦物光譜儀資料,進一步分析這些古河床的沉積物組成,試圖重建火星遠古時期的完整水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