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揭開遠古人類遷徙之謎
生物
04-11
最新研究顯示,臺灣海峽發現的古人類下顎骨化石,經蛋白質分析證實屬於神秘的丹尼索瓦人。這項發表在《科學》期刊的重大發現,改寫了我們對這個遠古人類族群分佈範圍的認知。
這塊被命名為「澎湖1號」的化石,是2008年由漁民在臺灣西部海域捕撈上岸後,經古董店流轉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從化石中提取的4,241個蛋白質殘基中,發現兩個具有丹尼索瓦人特徵的化學結構,這在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中極為罕見。
有趣的是,這塊化石的解剖特徵與中國夏河發現的丹尼索瓦人下顎骨驚人相似:兩者都具有低位下顎、厚實骨質、大型臼齒和特殊形狀的牙根。雖然無法直接測定化石年代,但研究人員推測它可能形成於兩個冰河時期之一,當時海平面下降使臺灣與亞洲大陸相連。
東京大學的海部陽介教授認為,這項發現顯示丹尼索瓦人不僅適應西伯利亞的嚴寒和青藏高原的稀薄空氣,也能在臺灣溫暖多雨的環境中生存。他推測丹尼索瓦人可能廣泛分佈於中亞和東亞地區,並在不同區域發展出獨特的外貌特徵。
然而,學界對丹尼索瓦人的分類仍存在爭議。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秀傑教授主張將這些化石歸類為新物種「鉅鹿人」,但德州農工大學的阿瑟瑞教授認為現有證據尚不足以支援這種觀點,她強調需要更多完整化石和DNA證據才能釐清丹尼索瓦人與現代人類的關係。
這項發現不僅拓展了丹尼索瓦人的地理分佈版圖,更為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研究開啟了新篇章。隨著更多考古證據出土,我們將能更完整拼湊出這段失落的人類史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