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為什麼有人總是睡不醒?瑞士研究揭開「清醒密碼」

為什麼有人總是睡不醒?瑞士研究揭開「清醒密碼」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鬧鐘響了卻怎麼也爬不起來?瑞士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或許能解開這個謎題。原來,從睡眠到清醒的轉換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更重要的是,清醒的「方式」和「時機」會立即影響我們醒來後的感受。

長期以來,我們都知道睡眠是分階段的迴圈過程。第一階段是「似睡非睡」狀態,你可能會感覺自己正在入睡,有時還會伴隨「入睡抽動」。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淺眠」,此時容易被喚醒;然後是第三階段的「深層睡眠」,這時最難被叫醒。整晚我們就在這些階段中迴圈,其間穿插快速動眼期(REM)和短暫清醒時刻。

在這個迴圈中,我們的大腦經歷著驚人變化。放鬆時的穩定α腦波會轉變為θ波(與記憶形成和空間定位有關),並被稱為「睡眠紡錘波」的神經活動短暫打斷。進入深層睡眠後,腦波更會減緩至0.5Hz的δ波。

雖然腦電圖(EEG)讓我們瞭解這些睡眠特徵,但「如何醒來」的機制始終是個謎。瑞士研究團隊決定一探究竟,他們指出:「區域性腦電圖在睡眠轉清醒瞬間的變化,至今尚未被詳細研究。」

團隊找來20位受試者,每人頭戴256個EEG感測器,記錄超過1,000次自然與鬧鐘喚醒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清醒模式出奇地一致:從前額(負責決策的執行功能區)開始,警覺性逐漸向後擴散,最後到達與視覺相關的後腦區域。

研究第一作者Aurélie Stephan解釋:「這可能反映了來自深層腦部的覺醒訊號傳遞路徑——前額葉的路徑較短,後腦區域則較長。」但值得注意的是,從REM睡眠(作夢階段)和非REM睡眠醒來的過程完全不同。

從REM睡眠醒來時,大腦會立即切換到清醒模式;而從非REM睡眠醒來則較緩慢,警覺性會先從大腦中央「樞紐」慢慢啟動,再進入標準的前後清醒模式。Stephan指出:「非REM睡眠時,連線覺醒中樞與大腦皮質的神經元會在活躍與靜默狀態間切換,這種『雙穩態』會讓任何喚醒刺激先觸發慢波。」

研究還發現,某些慢波其實是「起床號」——醒來前出現越多這類慢波,醒後就越清醒;反之,其他慢波則是造成「起床氣」的元兇。雖然這只是初步發現,但團隊期待未來能應用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睡眠障礙的研究。

Stephan總結:「這項研究為理解『睡眠到清醒』的轉換提供新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意識最基礎的轉變過程。」該研究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