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研究!用雷射光譜技術揭密OLED多層結構中的電荷行為
科技
04-25
近年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技術因其可彎曲、自發光、輕薄、高對比和低電壓等優勢,已廣泛應用於摺疊手機和超薄電視等高解析度全綵顯示裝置。這項技術正持續改變我們的視覺體驗。
OLED由多層有機超薄膜堆疊而成,每層薄膜在元件中扮演不同角色。當元件運作時,電荷會在這些有機層的介面處累積並產生發光現象。雖然多層結構有助於控制電荷流動與發光過程,但長期暴露在電荷與光線下可能導致材料劣化,進而影響OLED的壽命與效能。
日本千葉大學的宮前貴之教授團隊開發出一項創新技術,運用稱為「和頻產生」(SFG)的二階非線性光譜技術,成功觀測到OLED在運作狀態下的介面電子結構變化。這項突破性研究已於2025年3月10日發表在《材料化學期刊C》上。
研究團隊針對三種不同有機層組合的多層OLED進行實驗。透過電子SFG光譜技術,他們首次觀察到電壓施加後,電荷在介面處的行為變化。宮前教授解釋:「我們透過分析ESFG光譜與施加電壓的關係,釐清了電場強度差異如何影響內部電荷流動與發光特性。」
實驗結果顯示,當施加電壓時,電洞傳輸材料吸收帶的光譜訊號強度增加,而發光層的吸收帶訊號則減弱。這證實了電荷在有機層間的流動確實會導致光譜變化。團隊還發現,新增電子傳輸材料BAlq會改變OLED的發光位置,進而影響發光顏色、形狀及電光轉換效率。
這項非破壞性的檢測技術為固態薄膜裝置的研發帶來革命性突破。宮前教授強調:「ESFG技術不僅能幫助我們設計出壽命更長、能效更高的OLED產品,更能大幅縮短材料開發週期,避免傳統試錯法所需的冗長驗證過程。」這項技術突破將加速超薄有機裝置的普及,為顯示科技開創更多可能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