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內心世界:從腦科學看自我理解的旅程
當你聽到「洞穴」或「黑暗森林」這樣的詞彙時,可能會聯想到恐怖電影中的場景,主角在未知的環境前猶豫不決。然而,這些詞彙並非描述外在的探險,而是許多人在心理治療中真實的感受,包括我自己。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既研究心理治療的科學,也親身參與治療,以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在團體治療中,我常常帶著未解決的個人議題,希望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這些時刻,我的治療師會提出尖銳(有時甚至令人不適)的問題,試圖挖掘我那些無效信念的根源。當我深入內心世界回答這些問題時,每一次都像是一場探索,一場在思緒與情感中的旅程。有趣的是,當我描述這些探索時,常常不自覺地使用空間隱喻,例如「我覺得自己在原地打轉」或「如果我往那裡走,問題又會浮現」。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直到我接觸到「心智導航」這個神經科學概念,才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
「心智導航」的核心理念是,我們在思考、記憶、概念之間遊走的方式,與我們在物理空間中導航的方式相似。這一概念基於一個重要發現:大腦中負責物理空間導航的區域,同樣也參與了抽象知識的表達。威廉·詹姆斯曾將尋找遺忘的念頭比作在家中翻找遺失的物品,而這一比喻在現代神經科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近年來,研究人員提出,與導航相關的腦細胞不僅編碼空間資訊,還參與抽象知識的組織。例如,當人們在腦中分類抽象資訊時,他們的網格細胞表現得就像在物理空間中導航一樣。這些發現暗示,我們不僅擁有「空間地圖」,還擁有「概念地圖」,用於表示抽象知識。這意味著,人們在心理上從一個念頭轉移到另一個念頭,以找到更抽象的解決方案,可能與物理導航共享相似的模式與機制。
這種心智導航的過程甚至被比作動物的覓食行為。動物在資源分佈不均的環境中,首先進行廣泛探索,找到資源豐富的區域後,再轉向利用這些區域。當資源耗盡時,它們又會重新開始探索。研究人員認為,人們在認知空間中的導航可能遵循類似的模式。當一個人經歷心理不適時,通常會先廣泛探索潛在的根源,確定問題區域後,再深入挖掘,直到獲得全面的理解。找到解決方案或獲得解脫後,這一區域便成為熟悉的「領土」,促使他們轉向新的挑戰。這整個過程有時被稱為「心靈之旅」。
基於這些發現,我和同事提出,在心理治療或自我反思中,人們實際上是在自己的概念空間中進行心智導航。我們推測,這種心智導航可能幫助人們探索、擴充套件和重塑內在的認知地圖,就像他們在外部世界所做的那樣。為了驗證這一想法,我們比較了心理治療會談記錄與日常對話的語料庫,發現人們在心理治療中使用導航相關隱喻的頻率是其他情境的四到五倍。
例如,在心理治療中,常見的詞彙包括「我走到了死衚衕」、「我感到迷失方向」等。這些表達在登山或探險中很自然,但在心理治療中的頻繁使用卻引人深思。這讓我們推斷,空間隱喻在人們的內省體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或許是因為它們能以最便捷和精確的方式表達心智導航的過程。
儘管人們經常使用這些空間隱喻,但似乎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這讓我們思考,是否可以有意識地利用空間概念來增強自我理解的清晰度與主動性。如果你將自己的心智視為一張地圖,那麼就像物理地圖可能過時或損壞一樣,你的概念地圖也可能存在僵化的結構或不良的路徑。你的任務就是探索這張心智地圖的功能,並修正其中的問題區域。
例如,如果你傾向於「跳躍到負面結論」,那麼在更廣泛的地圖中尋找連線路徑,而不是依賴預設的不良捷徑,可能會更有益。你可以探索導致負面結論的路徑,並繪製出新的想法,引導你做出更適應性的推論。例如,在派對上沒有人接近你時,你目前的路徑可能是立即推斷「我一定很無聊」。但如果你放大視角,反思其他可能的因果路徑,例如大家都在忙於自己的對話,或者你一直比較被動,等待別人主動接近,這種更廣泛的心智地圖可能會引導你對情況有更健康、更少自我批評的看法。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許多人在開始心理治療時感到不適,卻不知道原因。這種不適可能是一個線索,提示他們需要在概念空間中探索並找到不適的具體位置。還有一些客戶最初聲稱「沒有什麼可討論的」,這是治療早期常見的僵局。然而,當他們檢查自己的認知空間並識別出未探索或被遮蔽的區域時,往往會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決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處於這種困境中,那麼就像為新城市建立物理地圖一樣,你可以有意識地繪製自己的認知地圖,識別關鍵概念、記憶和情感,並視覺化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當面對自我懷疑時,將其視為心智地圖上的一個點,檢查導致你到達那裡的路徑——是否有任何特定的記憶或想法是這條路徑的根源?一旦你識別出這種自我懷疑的起源和進展,下次你就可以認出這條路徑並避免陷入其中。
除了簡單的概念化,你還可以使用空間語言作為調節自我效能感或體驗強度的工具。例如,在處理敏感記憶時,你可以隱喻性地「進入」或「退出」一個影象,從困難的體驗中抽離並掌控它們。你也可以想像將創傷記憶移動到心智中的不同位置,創造一種抽離感,並可能提供不同的視角。
最終,你可以有意識地操控自己的認知空間,用空間術語進行概念化,或者只是注意到自然出現的空間隱喻。例如,如果你發現自己認為自己處於十字路口或死衚衕,那麼這可能會促使你更具體地探索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僵局的感覺。是缺乏選擇、害怕做出錯誤決定,還是認為自己無法前進?一旦你識別出形成死衚衕的原因,就可以嘗試轉變視角。曾經的死衚衕現在可以被視為一個障礙。雖然死衚衕暗示著終結,但障礙是可以被克服的。這可能涉及發展新技能、尋求他人的幫助,或者只是退一步以獲得新的視角。
「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的箴言對於個人與心靈成長仍然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必須透過探索內心的未知領域來擴充套件自己的心智。這一追求常常被概念化為一場內在旅程,而我希望能展示,這不僅僅是一個比喻或直覺的描述,它可能是一個具有神經與認知基礎的複雜現象。你可以利用心智導航的機制來豐富自我探索的旅程,並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何不嘗試在思考問題時更多地使用空間語言呢?與此同時,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這些想法,包括測試我們的提議是否在治療中具有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