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火星水源消失之謎?最新研究揭開驚人真相

火星水源消失之謎?最新研究揭開驚人真相

由芝加哥大學主導的一項突破性研究,透過分析火星科學實驗室「好奇號」探測車的資料,終於為這個紅色星球的乾燥命運提供了全新解釋。這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火星可能從遠古時期開始,就註定成為一片荒蕪的沙漠。

火星表面那些由遠古河流切割而成的深邃峽谷,清楚顯示這顆行星曾經溫暖到足以維持液態水流的環境。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它變成如今這般寒冷乾燥?這個困擾科學界多年的謎團,如今有了全新解答。

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創新建模,認為火星曾因太陽亮度緩慢增加而經歷短暫溫暖期。但由於火星獨特的地質條件,這些宜居階段總是曇花一現,最終又回歸乾旱狀態。這與地球持續穩定的宜居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多年來我們始終困惑,為何地球能保持宜居狀態,火星卻不行?」研究主持人、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學副教授愛德溫·凱特解釋:「我們的模型顯示,火星的宜居時期其實是例外,而非常態,它本質上就是顆會自我調節成沙漠狀態的行星。」

今年四月「好奇號」在火星發現富含碳酸鹽礦物的岩石,為這項研究提供關鍵證據。這些岩石可能解釋了火星大氣消失之謎。凱特教授興奮表示:「火星表面岩石記錄了這場環境災難的蛛絲馬跡。如今我們正處於火星科學的黃金時代,地表有兩臺核動力探測車,軌道上還有國際太空艦隊,讓我們能深入探索這些線索。」

研究指出,火星的碳迴圈機制與地球截然不同。當太陽亮度緩慢增加時,火星會短暫出現液態水,但這些水卻會加速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鹽岩石的過程,導致大氣變薄,溫度下降,最終回歸沙漠狀態。這種迴圈使得火星的宜居期僅能維持短暫時間,隨後就是長達上億年的乾旱。

「這正是你必須實地探測才能獲得的發現。」共同作者、卡爾加里大學教授班傑明·圖託羅強調:「探測車提供的化學與礦物學測量資料,對我們理解行星如何保持宜居性至關重要,也將幫助我們在宇宙中尋找其他可能適合生命存在的世界。」

這項跨國研究團隊集結了來自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加州理工學院、布朗大學等頂尖機構的科學家,為解開火星之謎帶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