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入侵大腦?研究揭示驚人趨勢,但仍有疑慮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人體大腦中積累的微塑膠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且過去幾年的濃度更是急遽上升。然而,部分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其結果可能存在誇大之處。
這項研究於2月3日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發現2016年至2024年間,健康人腦組織中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濃度增加了約50%。更令人擔憂的是,患有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濃度更高達健康大腦的六倍。研究資料顯示,健康大腦中的平均微塑膠含量為每克腦組織4800微克,相當於一支塑膠湯匙的重量。
「塑膠確實存在於大腦中,而且情況似乎越來越糟。」新墨西哥大學的毒理學家、研究共同作者馬修·坎彭(Matthew Campen)在電子郵件中對《Live Science》表示。然而,其他科學家對研究結果提出質疑,認為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缺陷,導致部分資料被誇大。無論如何,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確切影響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未知數。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定義,微塑膠是指長度介於0.2英寸(5毫米)至0.00004英寸(1微米)之間的塑膠碎片,而奈米塑膠則更小,尺寸從1微米到1奈米不等。這些來自工業廢棄物和消費品的分解殘留物無處不在,從海洋到大氣,從瓶裝水到人體排洩物中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隨著塑膠產量每10至20年翻倍增長,這些微小塑膠的積累只會越來越多。
坎彭表示:「我們開始懷疑這些塑膠可能會阻塞毛細血管中的血流,甚至可能幹擾大腦中軸突之間的連線,或者成為與失智症相關的蛋白質聚集的種子。」然而,目前這些都只是推測,「我們還無法確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關於微塑膠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仍然稀少且不具結論性。目前已知某些型別的塑膠被認為是無害的,而其他如聚苯乙烯等塑膠則已被證明會殺死實驗室培養皿中的人類細胞,並在老鼠中引發腸道炎症和降低生育能力。然而,將這些研究與人類整體健康狀況聯絡起來仍具有挑戰性,特別是考慮到人們一生中接觸到的塑膠量各不相同。
在這次研究之前,科學家已經在大腦中發現了微塑膠的存在,例如位於大腦底部、鼻子正上方的嗅球中。然而,這些微小塑膠究竟能深入大腦多遠,此前並未得到深入探討。
為了研究塑膠在神經組織中的普遍性,研究團隊分析了2016年死亡的28人的大腦、肝臟和腎臟組織樣本,並與2024年死亡的24人的大腦進行比較。此外,他們還將這些大腦組織與1997年至2013年間收集的舊樣本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微塑膠濃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大腦中的塑膠碎片濃度比肝臟和腎臟組織高出7至30倍。這些塑膠主要存在於奈米級別,且在健康大腦中,其數量並不受死亡年齡、死因、性別或種族的影響。然而,在8名死於失智症的患者大腦中,微塑膠濃度比健康大腦高出六倍。研究人員指出,失智症相關的大腦變化可能會使塑膠更容易積累,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失智症導致了塑膠積累,還是塑膠本身促進了疾病的發展。
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認同這項研究的結果。研究發現,大腦樣本中最常見的塑膠型別是聚乙烯,約佔總塑膠量的75%。然而,研究團隊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熱解-氣相層析-質譜法)可能會導致大腦中的脂肪釋放出與聚乙烯相同的化合物,從而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
「我認為我們需要對這項研究的結果持保留態度。」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化學教授奧利弗·瓊斯(Oliver Jones)表示,「他們報告的大腦微塑膠濃度比我們在廢水中看到的還要高?這似乎不太可能。」他進一步質疑:「當你得到這樣的結果時,你必須問自己:『你確定分析方法是正確的嗎?這些結果在生物學上是否合理?』我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面對這些質疑,研究團隊回應稱,雖然聚乙烯可能容易受到幹擾而產生假陽性結果,但他們發現的其他聚合物並不會受到影響,且這些塑膠型別的增加與總塑膠量的檢測結果一致。坎彭表示:「大腦化學的變化如何解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塑膠濃度的上升趨勢?塑膠的絕對值可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確實存在,而且情況似乎越來越糟。」
其他專家也認同這一觀點,認為即使研究結果存在高估,其濃度仍然高到足以引發對其潛在健康影響的進一步研究。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毒理學家艾瑪·卡斯特爾(Emma Kasteel)表示:「即使存在高估,也無法改變其他塑膠型別確實存在於大腦中的事實。這足以引起我的擔憂,並呼籲在這一領域進行更多研究。」
坎彭及其團隊表示,他們將透過改進測量塑膠的方法來進一步研究這些問題,並利用這些資料更好地將塑膠濃度與健康結果聯絡起來。坎彭總結道:「無論我們的地球處於毀滅的第2圈還是第7圈,很明顯我們已經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現在應該開始努力扭轉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