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海星融化之謎終獲解!致命細菌「Vibrio pectenicida」現形

海星融化之謎終獲解!致命細菌「Vibrio pectenicida」現形

2015年在加拿大卑詩省卡弗特島附近,一隻向日葵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在短短數日內化為黏液狀物質。這並非特例,自2013年爆發的「海星消耗症」(Sea Star Wasting Disease)已造成全球數十億隻海星死亡。最新研究終於鎖定元兇——一種名為「Vibrio pectenicida」的海洋弧菌。這項突破性發現刊登於2025年8月4日的《自然生態與演化》期刊,為拯救瀕危物種帶來曙光。

研究團隊指出,受感染海星會出現觸手扭曲、體表潰爛等症狀,並在短時間內死亡。其中向日葵海星受害最嚴重,2015、2018和2023年的三波疫情導致其族群銳減91%,超過10億隻個體消失。這種頂級掠食者的大規模死亡已引發生態連鎖反應——失去天敵的海膽瘋狂啃食巨藻森林,不僅威脅海洋固碳能力,更危及依賴藻場生存的魚類、海獺與海獅等物種。

康乃爾大學海洋生態學家Ian Hewson表示,確認病原體是保育關鍵突破。研究共同作者、哈凱研究所的Alyssa-Lois Gehman團隊設計嚴謹實驗:先將健康海星隔離觀察兩週,再讓牠們接觸病患海星的生活環境或直接注射病體體腔液。結果顯示92%個體在12天內死亡,死亡率驚人。

透過基因定序比對,團隊從5.5萬種海星體內細菌中鎖定Vibrio pectenicida。雖然健康海星體內也存在少量該菌,但病患個體的菌量高出數百倍。為驗證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將培養菌株注射至6隻健康海星,7天內全數死亡。Gehman正著手開發類似COVID-19的快篩試劑,盼能即時監測野外疫情。

不過學界仍存疑慮。Hewson指出,其過去研究未在病體中穩定檢出該菌種,可能因檢測標本差異所致。他認為不同海星物種的消耗症可能具異質性病因,但這項研究無疑為向日葵海星的人工復育指明方向——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將成為保育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