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海底採礦熱潮將起 專家憂生態浩劫難以挽回

海底採礦熱潮將起 專家憂生態浩劫難以挽回

一場被稱為「21世紀深海淘金熱」的海底採礦浪潮正蓄勢待發。美國政府近期積極推動在國際海域開採錳、鎳、鈷等電動車與太陽能板所需金屬礦產,卻可能對脆弱的深海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加拿大「金屬公司」(The Metals Company)已準備在2022年展開深水測試,部署首臺採集多金屬結核的試驗機具。未來可能會有數百臺類似裝置同時作業,大規模開採海底礦藏。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6月的海洋會議上警告:「深海不應成為無法無天的蠻荒西部」。然而現實情況是,負責管理國際海域的聯合國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將在7月會議中討論是否核發首張深海採礦許可證,這項議程已引發科學界強烈反彈。

深海保育聯盟政策官員艾瑪·威爾森指出:「這是ISA首次真正面臨國際水域開採申請的壓力。」特別令人擔憂的是,美國總統川普4月簽署行政命令,授權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繞過ISA直接核發採礦許可。金屬公司隨即向NOAA遞交全球首份深海採礦申請,此舉遭ISA秘書長批評「違反國際法」。

科學家警告,人類對深海生態的認知仍極度有限。研究顯示,經過數十年探索,人類實際觀測過的深海區域不到0.001%。德國森肯堡自然史博物館海洋生物學家茱莉亞·西格瓦特強調:「我們對深海的瞭解才剛起步,那裡有無數尚未命名、缺乏保護的物種。」

2001年發現的「鱗腳蝸牛」因深海採礦威脅,在2015年被列為瀕危物種。更令人憂心的是,依附在多金屬結核上的深海甲殼類生物等未知物種,可能因採礦作業而滅絕。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專家丹尼爾·瓊斯指出:「深海生態系統對擾動的反應差異極大,但其承受力仍是未解之謎。」

採礦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可能持續數十年。研究發現,1979年北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伯頓區的採礦測試,44年後海底拖痕仍清晰可見。沉積物羽流會阻塞生物過濾系統、阻礙移動,並將重金屬引入食物鏈。雖然部分移動性較強的物種已重新棲息,但生態系統遠未完全恢復。

面對爭議,金屬公司環境經理麥可·克拉克強調:「初步分析顯示,許多關於採礦環境影響的猜測缺乏科學依據。」但海洋探索聯盟創辦人凱蒂·克羅夫·貝爾反駁:「我們連基本生態資料都不完備,每次潛航都能發現新物種,現在談採礦為時過早。」

環保團體呼籲ISA暫停核發採礦許可,直到建立完善環保框架。威爾森指出:「獨立科學家評估至少需要10-15年研究才能制定適當規範。」值得注意的是,電池技術快速發展可能降低對這些金屬的依賴。風險投資家維克多·維斯科沃指出,中國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已不使用鈷、錳等金屬,而更便宜的新一代鈉電池也即將問世。

儘管業者聲稱海底採礦有助能源轉型,但墨爾本大學政治學者賈斯汀·阿爾傑團隊研究顯示,深海採礦既不符合經濟效益,也無法真正減輕陸地採礦壓力。報告直言:「這是針對不存在問題的數十億美元解決方案。」

隨著ISA會議召開,科學界與環保組織正全力阻止這場可能釀成生態災難的「深海淘金熱」。在人類對海洋認知如此有限的情況下,冒然開發可能付出難以挽回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