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新研究揭露:早期人類曾受兩種不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新研究揭露:早期人類曾受兩種不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最新研究指出,自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之前,兩種生態物種的幽門螺旋桿菌——分別命名為「強韌型(Hardy)」和「普遍型(Ubiquitous)」,便共存於人類胃部,並隨著人類遷徙散佈至世界各地。

圖雷特(Tourrette)等人發現,西伯利亞以及南北美洲的原住民受到兩種不同型別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圖片出處:sjs.org / CC BY-SA 3.0。

幽門螺旋桿菌於1983年首次被發現,在長期定殖於人類宿主胃部的過程中,會干擾胃黏膜,其後遺症包括潰瘍和胃癌。

眾多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因子已被鑑定出來,呈現出廣泛的地理差異。

在這項新研究中,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的伊莉絲·圖雷特(Elise Tourette)博士及其同事,運用前所未有的全球6864個幽門螺旋桿菌基因組樣本,探究該細菌的傳播情況。

他們意外發現了一種極為獨特的幽門螺旋桿菌變種,將其稱為強韌型生態物種。此變種於數十萬年前出現,並隨著人類散佈到世界各地。

研究團隊推測,這個生態物種適宜存活在以肉類或魚類為主要飲食的人胃部,也就是肉食者。

因此,如今在我們胃部細菌中發現的基因變異,能為我們揭示祖先的飲食習慣。

圖雷特博士表示:「我們全球多樣化的樣本,讓我們能更深入瞭解幽門螺旋桿菌在人類身上的歷史,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即早在五萬多年前我們離開非洲時,這些細菌就已存在於我們的胃部。」

「然而,我們也有驚人的發現,找到了一種新的幽門螺旋桿菌生態物種,我們稱之為強韌型。」

「它與我們稱之為普遍型的常見型別,在超過100個基因上存在差異。」

「強韌型生態物種不僅能讓我們深入瞭解細菌在人胃中生存所需的條件,更從根本上揭示了細菌多樣性是如何維持的。」

同樣來自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的丹尼爾·法魯什(Daniel Falush)博士稱:「如今大多數人是雜食者或素食者,這意味著我們的飲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植物性食物。」

「然而,在世界某些地區,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難以獲得植物性食物,人們主要依靠魚類或肉類維生。」

「到目前為止,強韌型生態物種只在這些原住民群體中被發現,比如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北部等地。」

「由於一次古老的宿主轉移,在動物園的老虎和獵豹體內也發現了它,且它具有一些關鍵的基因差異,使其能適應肉食動物胃部的環境。」

「這種關聯格外引人深思,因為我們的分析還表明,自二十多萬年前人類在非洲起源以來,這兩種生態物種就一直伴隨著人類。」

「如果這個生態物種確實適應肉食動物,那就意味著散佈到世界各地的人類,即便有植物性食物,也可能攝入不多。」

透過分析全球的幽門螺旋桿菌基因組,研究人員發現,首批現代人類受到強韌型和普遍型兩種截然不同的細菌感染。

在人類早期遷徙時,這兩種生態物種都從非洲向外擴散,甚至抵達了南美洲。

到目前為止,在所有取樣的人類群體中都發現了普遍型生態物種,但強韌型生態物種只在少數原住民群體中被取樣到,這意味著它可能在遷徙途中的許多地方已經滅絕。

然而,強韌型菌株的一個非洲譜系發生了宿主轉移至大型貓科動物,並在動物園的獵豹、獅子和老虎體內被分離出來。

瞭解為何這兩種生態物種能在某些群體中共存,而在其他群體中卻不能,有望為我們揭示史前歷史,以及我們如今仍受困的胃部疾病重擔。

科學家們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即使菌株之間存在持續的基因交換,細菌群體中仍能產生高度獨特的適應策略,並穩定維持下去。」

此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

_____

E. Tourrette等人,《一種古老的幽門螺旋桿菌生態物種》,《自然》,2024年10月16日線上發表;doi: 10.1038/s41586-024-0799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