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發現1900萬年前「古鐘鵲」化石 顛覆對原生生態認知
生物
07-20
古生物學家在紐西蘭奧塔哥聖巴斯本斯地區的班諾克本組地層,發現一種全新的大型雀形目鳥類化石。
這種被命名為「聖巴斯本斯鐘鵲」(Miostrepera canora)的鳥類,生存於1900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其體型與現今紐西蘭境內的澳洲鐘鵲(Gymnorhina tibicen)相仿,但羽色可能呈現全黑。
坎特伯雷博物館資深策展人保羅·斯科菲爾德博士表示:「我們總認為澳洲鐘鵲是外來種,但其實牠的近親早在數百萬年前就生活在這片土地。紐西蘭生態系可能僅在500萬年前才失去這類鳥種。」
佛林德斯大學研究員特雷弗·沃西博士補充:「紐西蘭生態系歷經數百萬年劇烈變遷,不同地質年代孕育出獨特物種。有人主張應恢復歐洲人登陸前的原始生態,但這觀點值得商榷。」
沃西博士進一步解釋:「當毛利先祖抵達時,當地植物多樣性已大幅減少,僅存少數結果樹種。鐘鵲與其他鳩鴿科鳥類的消失,正反映這種生態變遷。從260萬年前至1.17萬年前,陸續有新物種遷入,人類活動更帶來更多變化。」
「所謂『歐洲人登陸前的原始狀態』,在生態價值上未必優於其他地質年代。」沃西博士強調:「化石紀錄顯示根本不存在烏託邦式的完美生態,我們更應珍惜當前的生物多樣性。」
這些化石出土於聖巴斯本斯遺址,該處曾是史前巨湖的湖床。斯科菲爾德博士指出:「研究顯示中新世時期紐西蘭鳥類相與當代澳洲驚人相似。當時行走在紐西蘭森林,隨處可見桉樹、月桂樹和木麻黃,就像今日澳洲森林景觀。」
「塑造現代紐西蘭風貌的關鍵轉折,是1300萬年前氣候驟冷導致眾多喜暖物種滅絕。遠古紐西蘭的天空中,鐘鵲獨特的鳴叫絕非唯一的鳥類樂章。」
這項突破性發現已發表於《PalZ》期刊,為南半球鳥類演化史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