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洛杉磯野火肆虐的幕後黑手
洛杉磯野火季節如今比工業革命前足足多出大約23天。今年1月,聖安娜風席捲洛杉磯地區,助長了熊熊燃燒的大火。在1月22日拍攝的休斯大火照片中,能看到風在卡斯塔伊克湖附近的山坡上,為火焰注入強勁的生命力。
強風與長期乾旱惡劣匯聚,在南加州引發了災難。洛杉磯的野火已造成至少28人死亡,超過1萬6千棟建築物被摧毀。世界天氣 Attribution 最新分析指出,如此慘重的代價,部分源於人類燃燒化石燃料。
1月28日釋出的分析顯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使驅動火災的炎熱、乾燥、多風天氣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1.35倍,而前幾個月降水缺乏的可能性,更是增加了2.4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水文氣象學家帕克·威廉姆斯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野火災難的所有因素都已齊備——降水稀少、乾燥易燃的植被積聚,以及強風。」
南加州的火災季節通常在10月、11月或12月降雨到來時結束。但2024年末降水稀少,使得該地區植被乾燥的時間延長,為野火肆虐埋下伏筆。漫長的乾旱期持續很久,恰好遇上強勁的聖安娜風——這是一種季節性現象,內陸沙漠地區的炎熱乾燥空氣吹向加州海岸。聖安娜風抵達天使之城時,時速高達160公里(100英里),進一步使該地區的灌木叢乾燥,助長了熊熊燃燒的大火,並在空中散播餘火。
世界天氣 Attribution(WWA)的研究人員渴望衡量氣候變遷對火災狀況的影響,因此比較了有無現代氣候變暖情況下火災發生的機率。自2014年以來,WWA研究人員利用當地氣象資料和氣候模擬,釋出了數十份報告,估算氣候變遷對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機率和強度的影響程度。
在這項新研究中,WWA團隊利用南加州數十年的溫度、相對濕度、風速和降水量資料,對炎熱、乾燥和多風天氣逐年的每日變化進行了多項分析。研究人員還考察了每年10月至12月的降雨模式變化,以及每年乾旱狀況何時結束。
隨著氣候變遷持續使地球升溫,使植被乾燥的乾旱天氣,越來越有可能與強勁的聖安娜風同時出現——聖安娜風是從內陸沙漠地區吹向加州海岸的季節性風,帶來炎熱乾燥的空氣。這些因素的匯聚增加了野火發生的風險。
研究人員在將資料與近十種不同的氣候模擬結果進行比較後得出結論,與工業革命前相比,氣候變遷使1月的溫暖、乾旱和多風天氣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了約35%,強度增加了6%。工業革命前的平均氣溫比現在低約1.3攝氏度。研究人員稱,這種引發火災的條件平均每17年就會出現一次。但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2.6攝氏度——預計到2100年將會如此——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將是目前的1.8倍左右。
此外,資料顯示,洛杉磯的旱季如今比工業革命前大約延長了23天。這表明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正在推遲乾旱狀況的結束,從而促使其與聖安娜風季節重疊。
研究人員無法用計算機模型清晰模擬氣候變遷與季節性降水稀少或旱季延長之間的聯絡,部分原因是洛杉磯地區面積相對較小,而模型的細節層面較廣。這意味著研究團隊不能斷定火災前降水減少或多出的23天乾旱狀況完全是氣候變遷所致。
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氣候學家弗裡德麗克·奧托在1月28日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其他評估更廣泛南加州地區的研究表明,氣候變遷正在推遲旱季的結束。
奧托稱:「我們可以正式宣稱,氣候變遷在此次事件中確實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