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北馬其頓驚現亞歷山大大帝失落古城 考古新發現改寫歷史

北馬其頓驚現亞歷山大大帝失落古城 考古新發現改寫歷史

考古學家在北馬其頓的克爾諾布基村附近,發現一座可能與亞歷山大大帝有關的古城遺址。這個遺址早在1966年就被提及,但直到15年前才展開全面挖掘。初期僅發現少量遺跡,當時被認為只是用來防禦羅馬人入侵的軍事哨站。

如今,由北馬其頓比托拉國家博物館與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洪堡分校組成的聯合考古團隊,運用最新科技重新挖掘後,發現這座城市規模遠超想像。佔地至少2.8公頃的遺址中,不僅發現疑似馬其頓式劇場和紡織工坊等重要建築,更出土一枚鑄造於西元前325至323年間的古幣,將建城時間推前至亞歷山大大帝在位時期。

2023年出土的這枚古幣產自今日土耳其的米利都造幣廠,年代可追溯至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考古團隊還發現青銅器時代的石斧與陶器碎片,顯示人類在此活動的歷史可能更早,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3300至1200年間。

馬其頓王國地處古希臘世界邊陲,雖屬希臘文化圈卻長期被雅典、斯巴達等城邦視為異類。這種特殊地位讓馬其頓得以融合希臘與本土文化,最終在腓力二世與其子亞歷山大大帝領導下崛起,建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

考古學家安傑洛夫教授指出:「這項發現意義重大,不僅揭示古代馬其頓複雜的貿易網路與權力結構,更可能見證過屋大維與阿格里帕等歷史人物前往亞克興海戰的足跡。」專家甚至推測,這裡可能就是古代林塞斯蒂斯王國失落的都城林庫斯,更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祖母歐律狄刻一世的故鄉。

比托拉博物館考古顧問納蘇表示:「每項研究都像拼圖的一小塊,隨著新發現不斷累積,終將拼湊出完整的歐洲文明影象。」這項發現為解開馬其頓帝國輝煌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