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重力波為黑洞提供「宇宙DNA檢測」

重力波為黑洞提供「宇宙DNA檢測」

從人的一般特徵,就能知道很多關於其血統的線索。小孩可能遺傳了父親的眼睛、母親的笑容,甚至有可能繼承祖父的雄性禿(謝啦,爺爺)。

然而,黑洞能用以辨識的特徵卻不多。就像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所說:「黑洞無毛」(跟在下頗為相似)。當然啦,光靠外貌特徵來檢測小孩的親子關係,實在太主觀了,這時DNA檢測就派上用場了。此類檢測能以更科學的方式查明一個人的血統。而新研究表明,黑洞也能有類似的血統檢測方法。

不同於依靠口腔黏膜擦拭或少量血液,這些宇宙DNA檢測利用的是時空結構中的微小漣漪——重力波。重力波是110年前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首次提出的。

由卡迪夫大學研究人員帶領的科學家團隊發現,由逐漸增大的前身黑洞合併鏈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血統可能隱藏在它們的自轉或「自旋」之中。

此外,該團隊的研究方法表明,這些黑洞的自旋模式可以揭示它們的誕生區域。就算是人類的DNA檢測,也無法告訴你嬰兒是在哪家醫院出生的呢!

像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天文臺等設施所探測到的重力波,就可以像讀取出生證明上的文字一樣,「讀取」這些資訊。

團隊成員、劍橋大學研究員伊澤貝爾·羅梅羅 - 肖在一份宣告中表示:「我們的研究為識別黑洞形成歷史的起源,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基於資料的方法。研究表明,黑洞的自旋方式是它是否屬於一組高質量黑洞的有力指標。這些高質量黑洞形成於恆星密集的星團中,在那裡,小型黑洞會不斷相互碰撞併合併。」

當科學家發現有些黑洞質量太大,不可能以常見方式——由垂死恆星產生時,黑洞的血統就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質量在太陽10到100倍之間的恆星質量黑洞,是在比太陽質量更大的恆星,其核心用盡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時誕生的。隨後,這些恆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

然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相當於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太陽。沒有哪一顆單獨的恆星坍縮能形成如此巨大的黑洞,因此有人提出理論,認為它們是由較小的黑洞合併形成的。

2015年,LIGO和室女座天文臺首次探測到了黑洞合併產生的重力波。這距離愛因斯坦在其引力理論(即廣義相對論)中預言重力波,已經過去了100年。此次探測以及此後這些設施「聽到」的大量黑洞合併事件,都有助於證實這個「合併增長」理論。

廣義相對論預言,有質量的物體會使時空結構發生「扭曲」。引力就源於這種扭曲。

愛因斯坦還預言,當物體在時空中加速時,會產生以光速向外輻射的漣漪。然而,只有當涉及的物體質量極其巨大時,這些所謂的重力波才能被探測到,而黑洞就符合這一條件。黑洞的合併與重力波的發射有著內在聯絡。

一旦黑洞靠得足夠近,形成相互圍繞旋轉的雙星系統,這種持續的加速(加速度是速度和方向的變化,所以圓周運動代表著持續的加速度)就會使時空結構因重力波而振動。

當這些雙星系統發射重力波時,時空中的這些漣漪會帶走角動量。這會導致雙星系統收緊,換句話說,就是黑洞之間的距離會拉近。

這使得雙星黑洞發射重力波的速度越來越快,或者說頻率越來越高,意味著它們越靠越近。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直到這些黑洞的相互引力佔據主導,迫使它們相互靠近、碰撞併合併。

這種合併會產生一個比其「父母」質量更大的「子代」黑洞,但由於在高頻重力波的「尖叫」中會有質量損失,所以其質量並不完全等於「父母」質量之和。

卡迪夫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團隊負責人法比奧·安東尼尼在宣告中表示:「隨著我們利用LIGO和室女座天文臺等重力波探測器,觀測到越來越多的黑洞合併事件,越來越清楚的是,黑洞呈現出多樣的質量和自旋,這表明它們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形成。然而,要確定哪種形成情景最為常見,一直是個挑戰。」

為瞭解開這個謎團,該團隊研究了LIGO和室女座天文臺探測到的69次重力波事件的資料。

他們發現,當黑洞達到一定質量時,其自旋會發生變化。這代表著一個明確的質量臨界值,在這個臨界值上,黑洞的自旋會不斷變化。該團隊發現的模式與一些模型相符,這些模型認為黑洞是在恆星密集的星團中,透過不斷碰撞而增長的。

——在距地球129億光年處發現超大質量黑洞,而且它正朝著我們發射一束能量。

——重力波暗示了大爆炸一個「超酷」的秘密。

——天文學家發現數百個「隱藏」的黑洞,而且可能還有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

利用這些發現,科學家現在可以完善用於模擬黑洞形成和演化的計算機建模技術。

未來,當LIGO、室女座天文臺、擬建的地下重力波天文臺「愛因斯坦望遠鏡」,以及即將推出的太空重力波探測器LISA(鐳射干涉空間天線)等設施探測到重力波訊號時,這些完善的模型可以用來更好地解讀這些訊號。

團隊成員、芝加哥大學研究員託馬斯·卡利斯特在宣告中表示:「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並使用先進的統計方法,將有助於證實和拓展我們的發現,尤其是在我們邁向下一代探測器的過程中。例如,愛因斯坦望遠鏡可以探測到質量更大的黑洞,並為它們的起源提供前所未有的見解。」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於週二(1月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原文釋出於Sp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