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種蜥腳形亞目恐龍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種蜥腳形亞目恐龍

根據發表在《PeerJ》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新發現的恐龍物種「王氏李莊龍」(Lishulong wangi),恰好處於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向蜥腳亞目恐龍演化的關鍵階段。

「王氏李莊龍」大約在一億九千三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在超級大陸勞亞古陸上漫步。

這個新物種屬於蜥腳形亞目恐龍中,非蜥腳類的一個物種,歸屬於大腳類(Massopoda)演化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張黔楠博士及其同事表示:「從諾利階(2億2700萬年前至2億800萬年前)直到侏羅紀早期結束(1億7500萬年前),非蜥腳類的蜥腳形亞目恐龍一直是草食性動物的主導群體,直到後來被蜥腳類恐龍所取代。自從槽齒龍(Thecodontosaurus)首次被確立以來,全球已報導了超過40個有效的非蜥腳類蜥腳形亞目恐龍屬。」

「這些屬大多是在岡瓦納大陸被鑑定出來的,主要是在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發現的。」

他們補充道:「侏羅紀早期是追蹤蜥腳形亞目恐龍早期輻射演化和多樣化的關鍵時期。目前在中國發現的非蜥腳類蜥腳形亞目恐龍,幾乎都來自雲南省,而侏羅紀早期的祿豐組是該省中生代化石最豐富的地層單元。」

「儘管祿豐的這些化石儲存良好,且數量眾多,但在對比研究和支序分析中,它們的代表性不足,尤其是罕見的恐龍頭骨。」

「王氏李莊龍」的部分骨架是在中國雲南省九渡村附近的祿豐組沙灣段中上部發現的。

該標本包括頭骨、下頜骨以及九節相互連線的頸椎。

古生物學家表示:「這個新物種在頭骨和頸椎特徵上,都與其他祿豐恐龍有所不同。」

「它在鼻突、上頜神經血管孔和頸椎神經棘等方面,具有一些獨特的衍徵。」

研究團隊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王氏李莊龍」是「雲南龍」(Yunnanosaurus)的姊妹物種。

研究人員稱:「在祿豐組眾多的蜥腳形亞目恐龍成員中,「王氏李莊龍」的頭骨是最大的。因此,一般來說,它為使用可確定個體發育階段的個體標本作為分類操作單元的系統發育分析,提供了重新思考的方向,以獲得更好的解析度。」

「我們的研究為以往研究祿豐恐龍物種解剖學的學者提供了新的見解,這是重新評估這一著名恐龍群的第一步。」

「此外,在三疊紀 - 侏羅紀界限之後,岡瓦納大陸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的古生物多樣性似乎略有下降。因此,我們推測,非蜥腳類的蜥腳形亞目恐龍屬在勞亞古陸,尤其是中國,得以存活並迅速輻射演化。」

「再者,祿豐蜥腳形亞目恐龍的起源地重建目前尚不明確。然而,多次擴散和交流的結果,可以解釋祿豐組非蜥腳類蜥腳形亞目恐龍持續的多樣化優勢。」

「從「王氏李莊龍」獲得的有限古生物地理資訊證明,至少在侏羅紀早期,中國西南部存在著與近蜥腳類或蜥腳類密切相關的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譜系。」

Q. Zhang等人,2024年。《中國下侏羅統祿豐組最大的蜥腳形亞目恐龍頭骨》。《PeerJ》12卷:e18629;doi: 10.7717/peerj.1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