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真的能改善心理健康嗎?關鍵可能在「這些」因素
運動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性一直備受討論,但喬治亞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單純的運動量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研究團隊發現,運動的環境、動機和社交情境,反而對心理健康影響更為關鍵。
該研究共同作者、運動機能學系教授派翠克·歐康納表示,過去研究多聚焦在運動時間長短或卡路里消耗等「劑量」指標,卻忽略了運動當下的社互動動和情境因素。雖然休閒運動(如慢跑、瑜伽或騎單車)確實與較佳心理健康狀態相關,但研究強調這種效益並非放諸四海皆準。
研究團隊透過三種研究方法深入探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隨機對照試驗,以及聚焦情境影響的新興研究。結果顯示,規律從事休閒運動者普遍回報較低的憂鬱和焦慮程度,但其他形式的體力活動(如打掃或園藝工作)則未見相同效果。
歐康納舉了個生動例子:「當足球員射門得分時,心理狀態會非常愉悅;但若在相同運動量下射門失敗還遭隊友責怪,感受就完全不同。」這說明即使運動強度相同,情境差異仍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心理影響。
多項隨機對照試驗也證實,規律運動確實能提升心理健康,特別是對已有心理疾患的族群。但歐康納提醒,這些研究多數樣本數小、時間短且同質性高,難以推論到更廣泛群體。
研究特別指出,目前證據最薄弱卻最關鍵的,正是情境因素的理解。同樣的運動,會因參與物件、地點、時間和方式產生不同感受。從同儕互動、教練風格到天氣狀況等外部條件,都構成所謂的「運動情境」。
「如果想透過運動改善心理健康,我們不僅要考量運動量和形式,更該思考:運動發生在什麼情境下?」歐康納總結道。研究最終結論很明確: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不僅是運動本身,更是運動過程中的意義詮釋、環境氛圍和整體體驗。
參考文獻:Eduardo E. Bustamante等人於2024年12月19日發表於《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之研究報告。
別錯過最新科學突破:立即訂閱SciTechDaily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