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考古新發現】七千年巨石遺跡揭密:阿拉伯牧民如何用建築維繫社會韌性

【考古新發現】七千年巨石遺跡揭密:阿拉伯牧民如何用建築維繫社會韌性

一項發表在《PLOS One》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阿拉伯半島南部的古代牧民透過不斷調整紀念性建築方式,成功在氣候變遷中維持社會連結。這項由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Joy McCorriston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追蹤了阿曼佐法爾地區371處遺跡,時間跨度從7500年前直到750年前。

研究發現,這些「具有彈性的建築技術」深刻反映古代遊牧民族的適應智慧。McCorriston教授指出:「這些遺跡就像人類社會歸屬感的試金石。當族群因乾旱而分散時,人們透過參與建造來強化自己屬於更大社會的感覺。」

在全新世濕潤期(約7500-6200年前),當地氣候潮濕,牧民能聚集大批人力一次性建造大型平臺式紀念碑。這類建築採用巨型石塊,需要至少7名壯漢才能搬運,可能用於舉辦牲祭與盛宴等大型集會活動。

隨著氣候逐漸乾燥化,約1100-750年前的晚期遺跡呈現截然不同的建築模式。研究團隊發現「累積式三石塔」成為主流,這種由小族群經年累月逐步新增建造的結構,使用體積較小的石塊,反映當時人口已高度分散。

McCorriston解釋:「這就像在建立集體記憶。每個路過的族群都會在遺跡新增自己的部分,這種重複性的參與行為,幫助罕見見面的族群維持共同體意識。」研究推測,這些遺跡可能傳達環境資訊(如降雨情況、牧草狀況),並作為社會網路的節點,維繫牲畜交易、通婚關係與稀有物資(如貝殼、瑪瑙、金屬)的交換。

這項研究首度建立可適用於撒哈拉、蒙古、安第斯山區等地的分析模型,證實紀念性建築是人類適應極端環境的關鍵社會技術。正如McCorriston所說:「我們的模型凸顯了古代社會如何依靠建築物在變動世界中保持連結與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