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海底餵食鱷魚 意外發現全新「食骨生物」
生物
04-19
2019年2月,路易斯安那大學海洋聯盟(LUMCON)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實驗——將美洲短吻鱷投入海底。這項被稱為「鱷落」的實驗,模擬大型動物屍體沉入海底後形成的特殊生態現象,類似於更常見的「鯨落」。
對海洋科學家而言,這類實驗能提供深海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的珍貴觀察機會。研究團隊特別好奇:主要棲息在淡水環境的鱷魚屍體,會如何影響墨西哥灣的深海生物群落?
研究作者之一River Dixon解釋:「洪水期間確實有證據顯示鱷魚會被沖入墨西哥灣。但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對深海生態意味著什麼。」
實驗結果令人驚奇!第一隻鱷魚在24小時內就被巨型深海等足目生物(Bathynomus giganteus)攻佔,這些粉紅色、長達30公分的清道夫迅速穿透鱷魚堅硬的表皮,從內部開始大快朵頤。
第二隻鱷魚的命運同樣引人入勝。51天後,所有軟組織被清理得一乾二淨,只留下脊椎和頭骨。但最令人振奮的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食骨蠕蟲物種——這種紅褐色絨毛狀生物屬於Osedax家族(俗稱殭屍蠕蟲),這是該物種首次在墨西哥灣被記錄。
第三隻鱷魚的下落則成謎。8天後研究人員只找到空繩索和配重物,整具80磅重的鱷魚屍體神秘消失。根據繩索整齊的斷裂痕跡推測,很可能是格陵蘭鯊或六鰓鯊這類大型掠食者的傑作。
這項研究證實:在食物稀缺的深海環境中,任何有機物都會被充分利用。連不常見的鱷魚屍體,也能引發一場海底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