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科技!臺大研究團隊成功開發晶圓級二維硒化銦半導體
在半導體科技迎來重大突破之際,由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晶圓級二維硒化銦(InSe)半導體材料。這項由劉凱輝教授領導的研究成果,日前已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
研究團隊開發出創新的「固-液-固」生長策略,克服了二維半導體製造的長期難題。這種被譽為「黃金半導體」的硒化銦材料,展現出優異的電子效能,重新整理了所有已報導的二維薄膜器件的紀錄。
硒化銦之所以備受矚目,在於其獨特的材料特性:低有效質量、高熱速度以及適中的能隙。然而過去由於銦與硒的原子比例難以精準控制在1:1,傳統方法僅能製作出微米級薄片,無法滿足實際電子應用的需求。
隨著摩爾定律逐漸趨緩,矽材料也接近物理極限,半導體產業亟需尋找替代材料。這項晶圓級硒化銦的成功開發,為下一代更快速、節能且微型化的晶片開闢了新道路。
研究團隊採用創新的固-液-固轉換策略:先在藍寶石基板上沉積非晶態硒化銦薄膜,再以低熔點銦密封於石英腔體中。當加熱至約550°C時,銦會形成區域性富銦環境,促進介面處的控制性溶解與再結晶,最終形成均勻的單晶相硒化銦薄膜。
利用這種方法,團隊成功製作出2英寸的晶圓,其結晶性、相純度與厚度均勻性均創下世界紀錄。基於此晶圓製作的大規模電晶體陣列展現出色效能:電子遷移率高達287 cm²/V·s、平均次臨界擺幅僅67 mV/dec。即使在10奈米以下的閘極長度下,這些元件仍表現出優異特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元件的延遲時間與能量延遲乘積(EDP)表現,已超越2037年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RDS)的預測目標,顯示硒化銦在關鍵效能指標上已領先傳統矽材料。
這項突破性研究為下一代高效能、低功耗晶片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未來可望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與智慧終端等尖端領域。《科學》期刊的審稿人盛讚這項成果是「晶體生長領域的重大進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