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哺乳類的「隱身術」:暗色毛皮助其逃離恐龍魔爪
斑馬的條紋、豹子的斑點,這些我們熟悉的動物花紋,在恐龍時代的早期哺乳類身上並不存在。研究顯示,這些遠古生物可能全身覆蓋著單調的暗色毛皮,幫助牠們在夜間環境中隱身,躲避掠食者的追捕。
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Matthew Shawkey指出,雖然現代哺乳類的毛色多樣性常被低估,但我們對哺乳類毛色演化的瞭解卻非常有限。儘管科學家已從含有色素的黑素體結構中得知滅絕鳥類的鮮豔羽毛,但關於化石哺乳類毛色的細節卻仍十分稀少。
Shawkey與其團隊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了116種現代哺乳類的毛髮黑素體,將它們的形狀和大小與產生的顏色聯絡起來。研究發現,負責較亮顏色(如紅色和橙色)的黑素體較圓,而黑色和棕色則通常來自細長的黑素體。
與中國的同事合作,團隊將這種預測能力應用於1.2億至1.67億年前生活在中國的六種早期哺乳類及其近親的儲存毛髮中的黑素體。這些遠古動物的黑素體範圍狹窄,與全身的深灰色和棕色相關,表明牠們的毛色一致為暗色。
p>這些早期哺乳類大多是像囓齒類、鼩鼱或鼴鼠一樣的小型生物,牠們的毛色也同樣為灰色和棕色。Shawkey表示,考慮到牠們所處的環境,這並不令人意外。「牠們基本上是恐龍的食物,」他說,「牠們會躲在陰影中,所以牠們的毛色是暗色的,這很合理。」
儘管這些哺乳類有滑翔者、挖掘者和奔跑者等多種生態角色,但牠們的毛色都為單調的暗色。這表明,無論其生態角色如何,夜行性在侏羅紀哺乳類及其近親中普遍存在。
密歇根大學的化石學家Luke Weaver認為,這是我們首次獲得早期哺乳類反捕食策略的有力證據。此外,富含黑色素的暗色毛皮可能還有其他用途,例如易於吸熱,幫助早期哺乳類保持體溫,或具有耐磨性,保護皮膚。
Shawkey指出,這項研究僅限於六種滅絕物種,因此仍有可能存在一些早期哺乳類具有花紋或鮮豔顏色。他認為,如果化石學家發現「一隻有著巨大橙色莫西幹頭的化石老鼠」,這項單色假說可能會被推翻。
Shawkey表示,下一步自然是確定這些時尚宣言首次出現的時間。非鳥類恐龍在6600萬年前的滅絕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哺乳類多樣性隨之爆發,而遷移到安全的日間棲息地可能也促成了更廣泛的顏色譜系。
然而,Weaver指出,一些研究表明這種多樣化可能更早開始。愛爾蘭科克大學的化石學家Maria McNamara則希望瞭解生活在不同生物群落或緯度的侏羅紀哺乳類是否同樣為暗色。她強調,現代化石學遠不止描述陳舊的骨頭,而是一門蓬勃發展的分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