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突破性技術!15分鐘將二氧化碳變身燃料
在追求碳中和的全球趨勢下,日本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與AZUL能源公司聯手開發出一項革命性技術,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₂)快速轉化為合成燃料的關鍵原料——一氧化碳(CO)。這項突破不僅將傳統24小時的轉化過程縮短至15分鐘,更大幅降低了成本,為減碳技術開闢新道路。
研究團隊成員、東北大學WPI-AIMR研究所的劉騰毅博士表示:「現有的CO₂轉化技術存在諸多限制,包括材料昂貴、穩定性不足、選擇性有限,以及製備時間過長等問題,這些都阻礙了實際工業應用。」為解決這些痛點,研究人員嘗試使用多種酞菁類化合物作為催化劑,包括無金屬酞菁(H2Pc)以及含鐵(FePc)、鈷(CoPc)、鎳(NiPc)和銅(CuPc)的衍生物。
研究團隊創新地採用噴塗技術,將這些化合物直接塗佈在氣體擴散電極上,形成結晶層。其中,低成本顏料鈷酞菁(CoPc)展現出最佳的CO₂轉化效率。這種「塗鴉式」的噴塗方法,完全顛覆傳統需要混合導電碳材、黏合劑,再經過24小時乾燥與熱處理的繁瑣製程。
更令人驚豔的是,在150 mA/cm²的電流密度下,新系統能穩定運作長達144小時。透過全球最大的電催化實驗資料庫DigCat驗證,這項催化劑的效能已超越所有已報道的酞菁類催化劑,更首度達到工業級的反應速率與穩定性標準。
為探究高效能背後的機制,團隊利用NanoTerasu設施的同步輻射進行結構分析,並輔以理論計算。結果顯示,結晶過程使分子緊密排列,大幅提升電子傳遞效率。這項發現證實,直接結晶法是製備金屬複合物催化劑電極的有效策略。
這項技術突破不僅解決了合成燃料生產的關鍵瓶頸,更透過提升能源效率與降低CO₂利用成本,為碳捕獲與利用(CCU)技術開創嶄新可能。隨著相關技術持續發展,人類距離實現碳中和的願景又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