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科學焦點:不可能的「黑洞」與南極洲的神秘「地下管道」
2025年2月22日,我們為您整理了本週最值得關注的科學新聞,並精選了幾篇精彩文章,讓您在週末時光中享受知識的樂趣。
本週的科學新聞再次被小行星2024 YR4佔據頭條。經過幾天的緊張追蹤,我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這顆被列為「潛在威脅」的小行星直徑約180英尺(55公尺),相當於比薩斜塔的高度。雖然它的體積不足以毀滅人類文明,但若撞擊地球,仍可能摧毀一座大城市,並釋放出比廣島原子彈多500倍的能量。
2月18日,這顆被稱為「城市殺手」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擊地球的機率一度攀升至3.1%,創下NASA對同體積天體的最高撞擊機率紀錄。然而,根據2月21日的最新觀測資料,撞擊機率已大幅下降至0.28%。NASA表示,這意味著該小行星已不再構成「異常威脅」。
考古學界迎來重大發現!研究人員在埃及發現了一座古埃及法老陵墓,這是自1922年圖坦卡門陵墓出土以來的首次重大發現。這座陵墓屬於約3500年前統治埃及的圖特摩斯二世。然而,與圖坦卡門陵墓不同,這座新發現的陵墓幾乎空無一物,原因是法老下葬後不久發生的一場洪水。考古學家推測,可能還存在第二座尚未被發現的陵墓,當時洪水將大部分陪葬品轉移到了那裡。
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型「腦波解碼器」演演算法,利用人工智慧(AI)將人類思想轉化為文字。過去的解碼器需要參與者在MRI機器內進行數小時的訓練,而最新模型僅需70分鐘的訓練即可完成思想翻譯。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技術能幫助失語症患者恢復溝通能力。
自然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DNA。如今,藉助最先進的基因定序技術和AI,我們或許能利用這些環境DNA(eDNA)來更深入地瞭解周圍的世界。從人類到海藻,每個生物體都會在它們所到之處留下基因指紋。這些基因資料可以揭示瀕危物種的位置,並描繪出新的食物鏈。然而,從環境中提取的DNA資料量過於龐大,難以分析。AI的介入將幫助我們更快速地解讀這些資訊,並提供地球生態變化的即時檢視。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近日捕捉到了行星形成的驚人畫面。照片顯示,在名為PDS 70的恆星系統中,兩顆年輕的行星正在由氣體、塵埃、小行星和其他行星組成物質組成的巨大盤狀結構中孕育而生。
想獲取更多科學新聞?立即關注我們的Live Science WhatsApp頻道,隨時掌握最新發現!如果您不使用WhatsApp,我們也在Facebook、X(原Twitter)、Flipboard、Instagram、TikTok、Bluesky和LinkedIn等平臺為您提供專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