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你的個資正在流失!3大防護關鍵你一定要知道

你的個資正在流失!3大防護關鍵你一定要知道

近年來,資安與隱私議題持續佔據新聞版面。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新的網路安全法規,企業也大幅增加資安預算,匯入防火牆、加密技術與員工訓練等防護措施。但令人憂心的是,民眾的個資保護反而每況愈下。

根據2024年身分盜用資源中心的報告,企業向資料外洩受害者發出的通知高達13億筆,較前一年暴增三倍。這顯示儘管防護措施不斷強化,個資外洩事件不僅持續發生,更有加速惡化的趨勢。

面對這個困境,該如何應對?許多人都將資安視為純粹的技術問題。技術防護確實重要,但僅靠技術遠遠不夠。作為聖母大學資訊科技與營運分析教授,我深入研究個資保護方法,發現健全的隱私防護必須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完善的技術控制、提升民眾隱私意識,以及重視個資保護的公共政策。三者環環相扣,任一環節的薄弱都會讓整個防護體系出現漏洞。

技術防護:數位隱私的第一道防線

技術防護是守護個資的首道關卡,包括資料存取控制與傳輸加密等措施。但即使是最先進的資安工具,若使用不當或配置錯誤,仍可能失效。其中兩種技術尤為關鍵:

1. 加密技術:透過複雜運算將敏感資料轉換為無法解讀的亂碼,只有持有金鑰者才能解密。例如瀏覽器的HTTPS加密能保護網頁通訊安全。雖然網路傳輸加密已相當普及,但資料儲存加密(如手機、雲端伺服器)仍嚴重不足。2024年調查顯示,僅10%企業對80%以上的雲端資料進行加密。

2. 多重驗證(MFA):結合密碼、手機驗證碼或指紋等兩種以上驗證方式,能降低99.22%的入侵風險。雖然83%企業要求員工使用MFA,但仍有數百萬帳戶僅靠密碼保護。擴大MFA應用可顯著減少資料外洩事件。

人為因素:最脆弱的環節

威瑞森2024年報告指出,68%資料外洩與人為疏失有關。企業可透過員工訓練、資料最小化原則(僅收集必要資訊並適時刪除)及嚴格許可權管理來降低風險。制定應變計畫、定期稽核與實體安全措施(如伺服器機房上鎖)也至關重要。

法律規範:隱私權的最後堡壘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是全球最嚴格的隱私法,不僅要求企業落實資料保護,更賦予民眾存取、修正與刪除個資的權利。2023年Meta就因違規遭罰12億歐元。反觀美國仍缺乏聯邦層級的隱私法,僅靠各州零散法規與產業特定規範(如HIPAA醫療法、GLBA金融法)勉強填補缺口。

現有的技術、政策與知識已足以保護個資,關鍵在於如何全面落實。強化加密、普及MFA、完善訓練與明確法律標準,將能有效預防多數外洩事件。現在最需要的是全民共識與聯邦政府的統籌規範,才能真正建構堅實的隱私防護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