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發現絢麗彩虹色天體,可能是正在形成的外星太陽系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了一顆尚處於嬰兒期、正噴吐物質的原恆星。透過研究圍繞它旋轉的塵埃顆粒,天文學家期望能更深入地瞭解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拍攝到了一張令人驚艷的影象,圖中一顆年輕恆星正將能量噴射至太空,照亮了一個原行星盤,新的太陽系可能就會從這個原行星盤中誕生。
這顆名為HH 30的年輕恆星,是一個赫比格 - 哈羅天體——當從年輕原恆星流出的氣體與附近物質碰撞,產生衝擊波時,就會形成這種明亮的氣體團。
HH 30位於金牛座分子雲中的暗雲LDN 1551,距離地球450光年。天文學家正在研究這個氣體團,以深入瞭解塵埃顆粒如何與巨大噴流結合形成行星。研究人員於2月3日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在隨圖片釋出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寫道:「這些顆粒的直徑只有一百萬分之一米——大約相當於一個細菌的大小。雖然大的塵埃顆粒集中在星盤最密集的部分,但小顆粒的分佈則要廣泛得多。」
恆星的形成需要數千萬年的時間,它們從稠密、翻滾的塵埃和氣體雲中誕生,逐漸成長為溫和發光的原恆星,最終形成像我們太陽一樣由核聚變提供能量的巨大等離子體球。
科學家認為,當塵埃和氣體顆粒相互碰撞並粘在一起時,行星就會在年輕恆星周圍形成,經過數百萬年的積累,最終形成它們的最終形態。
為了研究HH 30的側向星盤(也就是從地球附近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視角只能看到星盤的側面),研究人員將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紅外線資料,與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望遠鏡和哈伯太空望遠鏡的長波長觀測資料相結合。這些資料使研究人員能夠捕捉到從毫米級到微米級的塵埃顆粒。
研究結果呈現出了一幅令人歎為觀止的細節圖,展示了塵埃在星盤中的運動,顯示出它們在星盤內遷移並沉積在一個稠密的層中,在那裡聚集形成行星的雛形。與此巢狀的是幾層氣體。其中一層來自恆星噴出的噴流,而其他層則來自一個更寬的錐形外流,被一個反射恆星光線的星雲所包圍。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資料共同揭示了HH 30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微小的塵埃顆粒和巨大的噴流都在新行星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