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從牢房到鍵盤:一位孤獨工程師如何解碼中文輸入法

從牢房到鍵盤:一位孤獨工程師如何解碼中文輸入法

在中國,個人電腦革命的起源並非來自於郊區的車庫,而是來自於一間狹小的牢房,甚至是在一隻茶杯上完成的精細調整。與美國不同,中國的科技史並未以車庫為起點,但監獄卻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特別是那間關押了一位天才工程師的牢房。這位工程師名叫支秉彝,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因被指控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遭單獨監禁。在漫長且充滿焦慮的日子裡,他完成了一項突破性的成就,為中國的個人電腦革命鋪平了道路:他讓使用標準的QWERTY鍵盤輸入中文成為可能。

支秉彝於1911年出生於中國東部的江蘇省。他的世代肩負著一個幾乎難以承受的使命:為國家的現代化奉獻一生。1935年,支秉彝從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隨後於1936年赴德國深造,並於1944年獲得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他在德國生活了近11年,精通德語,並與一位德國女子結婚。1946年,夫婦倆返回中國,支秉彝在學術界擔任多項要職,但由於長期旅居海外,他在1949年後的中共政權眼中顯得可疑。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支秉彝成為被批鬥的物件,被關押在僅有六平方公尺的「牛棚」中。

在牢房裡,支秉彝面對著一面牆上的八個字,這些字不斷提醒著他:若不屈服,生命將被摧毀;若認罪,或許能換來稍許寬容。日復一日,他反覆閱讀這些字,逐漸開始將它們分解成不同的元素與結構。這讓他重新審視了語言的本質:語言並非天生具有意義,而是透過無數次的重複與學習,才讓人們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支秉彝在牢房中的反覆思考,讓這些字重新回歸到它們最初的「無意義」狀態。

在沒有紙張的情況下,支秉彝利用茶杯的蓋子作為書寫工具,將中文字分解成拉丁字母的組合。他並非以拼音的方式來拼寫中文,而是以拉丁字母作為檢索中文字的指令。例如,他將「幅」字分解為J-I-T-K,這些字母並非對應字的發音,而是對應字的結構部件。這種方法被稱為「見字識碼」或「支碼」,成為後來中文輸入法的基礎。

1969年,支秉彝獲釋,但依然處於軟禁狀態。與此同時,國際局勢也發生了變化。1971年,聯合國承認北京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開啟了中美關係的新篇章;1976年毛澤東逝世,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美國的個人電腦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但這些電腦無法處理中文輸入,這讓支秉彝的「支碼」系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支秉彝的系統引起了中國工程師與技術專家的關注,甚至吸引了德國奧林匹亞公司與美國圖形藝術研究基金會的興趣。媒體紛紛報導他的成就,國際計算機代表團也將他視為核心人物。許多人認為,支秉彝的系統將讓中文在全球化計算時代中佔有一席之地。難以想像的是,僅僅在中國個人電腦革命爆發的十年前,支秉彝還坐在那間黑暗的牢房中,用茶杯蓋子描繪著未來的夢想。而到了1970年代末與1980年代初,他終於看到這個夢想逐漸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