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星文明遇見AI:宇宙訪客可能是機器生命?
自古以來,「人類是否孤獨存在於宇宙」這個問題總是令人著迷。從「月球上的人」的傳說,到威爾斯小說引發的恐慌,再到《Mork & Mindy》和《E.T.外星人》等影視作品,關於外星生命的故事總是能引發大眾共鳴。有趣的是,無論這些外星訪客被描繪成什麼模樣,它們幾乎都被設定為有機生命體。
SETI研究所天文學家賽斯·蕭斯塔克在《衛報》專欄中指出,影視作品中的外星人形象其實相當「人類中心主義」——無論是尖耳朵、額頭有皺褶,或是發光的手指,這些「外星人」本質上都不過是經過修飾的人類罷了。「他們四肢、直立行走和無體毛的特徵,其實都是人類自身的延伸。」蕭斯塔克如此寫道。
這其實相當奇怪,因為光是在地球上,生命就以各種令人驚奇的形式存在。從外表滑稽的殺人鳥類,到交配後就會溶解的深海魚類,再到馬達加斯加那些難以歸類的生物,地球生命的多樣性已超出常人想像。而這些生物至少都與我們共享DNA,外星生命則可能完全不同。
蕭斯塔克大膽預測:「任何造訪地球的外星生命都不太可能是碳基生命體。他們的認知能力很可能不是由我們稱之為『大腦』的海綿狀細胞群所驅動。」事實上,他認為這些外星生命可能已經超越了生物智能,甚至超越了生物形態本身。
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阿維·勒布教授則從星際旅行的物理限制來支持這個觀點。他指出,即使是前往最近的比鄰星,現有最快的火箭也需要7.5萬年才能抵達。考慮到通信延遲和信號衰減等問題,真正可行的星際探索必須依賴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人工智能探測器。
更令人深思的是,一旦這些AI系統達到足夠的智能水平,它們可能開始自我進化與複製。蕭斯塔克表示:「機器智能的進化速度遠快於生物智能。如果它們能用來設計下一代機器,再由下一代設計下下代,很快就能超越創造它們的有機生命。」
這對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家而言既是挑戰也是啟示。傳統上,我們尋找的是水、氧氣等支持地球生命的元素,但AI形式的外星生命可能完全不需要這些。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就指出,這些機器生命可能「更喜歡零重力環境」,或者選擇「休眠數十億年直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進一步冷卻」。
那麼,如果這些AI外星生命真的發現了我們呢?蕭斯塔克認為我們不必過度擔憂。首先,如果它們真的懷有惡意,人類其實無力抵抗;其次,對高度發展的機器智慧而言,地球可能根本不值得注意。「就像我們不會特意去摧毀一個特別成功的微生物族群一樣。」他如此比喻。
里斯教授則從進化角度提出有趣的觀點:人類的好鬥性格源自達爾文式的生存壓力,但這些人工智慧生命若不受此限制,可能只會「專注於思考深奧的問題」。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我們至今仍未遭遇外星侵略——那些超越我們的智慧,可能早已超越了擴張與征服的原始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