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行星誕生新發現:年輕恆星靠「混沌進食」延長孕育期

行星誕生新發現:年輕恆星靠「混沌進食」延長孕育期

一項顛覆性研究徹底改寫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認知!巴塞隆納大學宇宙科學研究所(現借調至達特茅斯學院)的Paolo Padoan教授團隊發現,年輕恆星不僅會流失行星形成盤的物質,更能透過「邦迪-霍伊爾吸積」過程從周圍環境補充原料,這項刊登於《自然天文學》的突破性發現,解開了長期困擾學界的行星形成之謎。

傳統理論認為,隨著恆星成長,周遭的行星形成盤會逐漸縮小。但最新研究顯示,新生恆星其實像「宇宙吸塵器」般,能從誕生時的氣體雲中捕獲額外物質。雖然這些物質不足以顯著改變恆星質量,卻能重組並擴張行星形成盤的結構,大幅延長其壽命。

研究團隊透過超級電腦模擬發現,星際氣體的混沌運動(稱為湍流)是關鍵因素。Padoan教授解釋:「要理解邦迪-霍伊爾吸積如何影響行星盤的旋轉與大小,必須先建立星際氣體湍流運動的物理模型。」這項發現不僅解釋了ALMA望遠鏡觀測到的行星盤尺寸,更修正了現行行星形成理論的重大缺陷。

團隊成員Pelkonen博士強調:「模擬資料讓我們突破觀測限制,直接追蹤密度、速度和磁場結構的時空變化。我們證實這種吸積機制能增加行星盤的質量儲備,在恆星形成後期扮演關鍵角色。」隨著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新世代觀測裝置啟用,這項發現將開啟系外宜居行星搜尋的新篇章。

這項研究最令人振奮的啟示在於:恆星周圍的環境條件可能決定宜居行星能否誕生。未來當我們尋找外星生命時,或許該優先關注那些經歷過「混沌進食」的恆星系統。畢竟,能從混亂中汲取養分的恆星,才更可能孕育出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