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曾比現在大兩倍?科學家從衛星軌道揭開行星演化之謎
加州理工學院的康斯坦丁·巴蒂金教授與密西根大學的弗雷德·亞當斯教授提出突破性見解:要解開木星形成之謎,關鍵竟藏在兩顆不起眼的小衛星——木衛五(Amalthea)與木衛十四(Thebe)身上。這兩顆衛星比著名的伽利略四大衛星更靠近木星,卻長期被學界忽略。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內側衛星軌道與木星赤道平面存在0.36至1.09度的微小傾角。這種特異現象很可能是受木衛一(Io)引力影響所致,讓科學家得以逆向推算原始星雲消散時,木衛一的軌道範圍與當時木星的體積。
驚人的計算結果顯示,木星形成後380萬年時,半徑是現今的2至2.56倍,體積更達現在的8倍之多。若當時地球已存在,木星足以容納超過10,000顆地球(現僅能容納1,300顆)。更令人震撼的是,其磁場強度可能比現今太陽系最強磁場還要高出50倍,早期太陽閃焰時產生的極光景象想必蔚為奇觀。
這項刊登於《自然天文學》的研究另闢蹊徑,有別於傳統透過行星核心聚合模型的重建方式,改從現今可觀測的木星角動量與衛星軌道動力學著手。亞當斯教授感嘆:「經過45億年歲月,竟仍能從現存線索重建木星誕生初期的物理狀態,實在令人驚嘆。」
不過新方法也伴隨爭議:研究未納入最內側的木衛十五(Adrastea)與木衛十六(Metis),因它們可能是某顆原始衛星被木星引力撕裂後的殘骸。若木衛五與木衛十四實非原始衛星,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將受挑戰。此外,團隊沿用前人關於木衛一形成軌道半徑與木星體積的關聯性研究,這部分假設也可能引發討論。
這項發現不僅讓人遙想早期太陽系的壯麗景觀,更為「巨行星形成機制」的世紀辯論提供新線索。研究結果支援「由下而上」(核心吸積)的形成理論,與現行太陽系巨行星形成模型相符,但「由上而下」(重力不穩定)的機制是否適用於其他星系氣態行星,仍是學界持續探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