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的餐桌選擇:影響遷徙與定居的關鍵
在巴哈馬的清澈海域中,大錘頭鯊(Sphyrna mokarran)以其壯觀的遷徙行為聞名。然而,科學家最近發現,部分錘頭鯊選擇全年留在此地,享受這片被保護的富饒水域。為何有些鯊魚選擇遠行,而另一些則安於現狀?答案或許藏在牠們的飲食偏好中。
根據2025年3月21日發表於《海洋科學前沿》的研究,錘頭鯊的食物選擇可能是影響其遷徙行為的關鍵因素。這些鯊魚通常會進行長達3000公里的遷徙,從巴哈馬的比米尼島遊至維吉尼亞外海。然而,在巴哈馬的安德羅斯島,追蹤標籤和組織樣本顯示,這片自2011年被劃為鯊魚保護區的海域,對某些錘頭鯊來說,不僅是臨時的避風港,更是全年棲息地。
「資源的可用性是主要驅動力,」海洋非營利組織「拯救藍海」的創始人、鯊魚生態學家崔斯坦·古特里奇表示。該組織主要在安德羅斯島進行研究。「但如果食物如此豐富,為什麼不是所有鯊魚都留下來呢?」
從2018年到2024年,研究人員觀察或捕獲了78條錘頭鯊,並對其中22條進行了測量和組織取樣,為7條安裝了衛星標籤。結果顯示,雖然部分鯊魚如常進行長距離遷徙,但另一些則全年留在安德羅斯島。
當研究團隊分析鯊魚組織中的原子來源時,發現不同鯊魚偏好的獵物各不相同。一條錘頭鯊的飲食中,近三分之二是絲鯊,而其他鯊魚則主要以梭魚和魟魚為食。這些獵物的棲息地差異——絲鯊多見於遠洋,魟魚則棲息於海床,梭魚則兩者皆可——可能揭示了錘頭鯊的覓食地點。
「我們發現了鯊魚飲食中的個體差異,因此決定留下或離開,可能取決於牠們的食物選擇,」古特里奇解釋道。
作為極度瀕危的物種,錘頭鯊在遷徙過程中可能進入工業漁業的高風險水域。「過去三代中,全球大錘頭鯊的數量估計減少了超過80%,」古特里奇指出。
瞭解錘頭鯊的飲食偏好,有助於保護這些長途旅行者。「雖然部分個體全年棲息在受保護的水域,但其他個體則不然,這強調了國際合作在保護這些移動物種中的重要性,」古特里奇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