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噸重!全球博物館最大隕石背後的故事
科技
05-01
這塊重達34噸的巨型隕石,堪稱科學界已知最大隕石之一。它原本是一顆小行星的核心部分,年齡幾乎與太陽一樣古老,約有45億年歷史。
這塊名為「阿尼吉託」的隕石在太空中飄浮了數十億年,直到約1萬年前墜落在現今的格陵蘭。1894年,西方探險家羅伯特·皮裡成為首位發現它的非原住民北極探險家,但其實當地因紐特人早已利用這塊隕石數千年之久。
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副館長傑克·阿什比表示:「雖然西方科學界在1890年代『發現』了這塊隕石,但對因紐特人來說,它早已是重要的金屬來源數千年。當這塊隕石被運往紐約博物館時,實際上剝奪了當地原住民的資源。」
將34噸重的隕石從格陵蘭運到紐約只是挑戰的一半。博物館還必須解決如何在不破壞建築物的情況下展示這個龐然大物。最終解決方案是建造一個深入博物館基岩的支撐結構,讓隕石的重量直接傳遞到地基,而非建築物本身。
阿什比在其新書《自然的記憶》中提到,這塊巨型隕石也解釋了為何博物館展示的恐龍化石大多是複製品。因為恐龍化石由岩石構成,重量驚人,多數建築結構難以承受。他說:「在典型的維多利亞式木質地板上放置數噸重的化石,風險實在太高。」
事實上,我們通常只能找到恐龍化石的碎片。例如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的巴塔哥巨龍骨架,就是由多隻個體的化石拼湊而成。如何展示這些不完整又龐大的標本,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面臨的眾多挑戰之一。阿什比在書中深入探討了人類對自然歷史收藏的影響,更多精彩內容可參閱《CURIOUS》電子雜誌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