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彈性薄膜如何讓智慧紡織與表面科技活起來?
德國薩爾大學Stefan Seelecke與Paul Motzk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正運用一種比保鮮膜更薄的超萬用彈性薄膜,為日常物品賦予嶄新功能。這項技術不僅能節省能源,更將徹底改變人機互動模式——當薄膜整合至穿戴紡織品時,可透過細微震動產生觸覺回饋,讓VR遊戲玩家真實感受虛擬世界的質地與撞擊。
這項創新技術的應用層面令人驚艷:工業手套內嵌薄膜後,能即時偵測操作者的手部動作,讓電腦精準辨識特定手勢;若應用於平面玻璃螢幕,使用者的指尖將感受到虛擬按鈕、滑桿的真實觸感。薩爾大學與薩爾布魯肯機電自動化技術中心(ZeMA)更研發出一系列原型產品,包含超輕量揚聲器、新型訊號產生器與主動降噪紡織品,其能耗遠低於傳統裝置。
這些被稱為介電彈性體(DE)的薄膜究竟如何運作?Motzki教授解釋關鍵在於雙面導電塗層:「當施加電壓時,兩側導電層會相互吸引,使薄膜橫向擴張。透過調控電場,我們能精準控制薄膜成為高效致動器。」更突破的是,薄膜變形時會產生獨特電容值,使其兼具感測功能,無需外加感測器即可自我偵測。
研究團隊現正將技術推向新高度,新一代薄膜不僅控制精度提升,更能產生超音波頻率振動。跨領域的TransDES計畫更致力開發可撓式高壓彈性電路,這項全球獨創技術將徹底改變印刷電路板(PCB)的設計思維——未來電子裝置可能採用內建微型致動器的輕量可彎曲電路。
為突破技術瓶頸,團隊以濺鍍技術取代傳統碳黑塗層,在彈性體上沉積僅10奈米厚的金屬導電層。研究員Mario Cerino透露:「預拉伸處理讓金屬層形成皺褶結構,使電阻值從10,000歐姆大幅降至50-100歐姆。」這種特殊設計讓薄膜在伸展時會自動斷裂導電通路,鬆弛時又恢復連線,形成天然的電氣開關。
這項突破性技術將在漢諾威工業展亮相,包含能識別手寫圖案的智慧腕帶、提供觸覺回饋的紡織品,以及高效能閥門系統。Heppe教授強調:「金屬塗層的微裂紋特性讓我們實現了電晶體般的開關功能,這將為高壓切換應用開創全新可能。」從穿戴科技到工業4.0,這些會「呼吸」的智慧材料正悄悄改寫人機互動的未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