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什麼?它何時開始發展?
意識,這個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我們當下正在經歷意識,而我們手中的手機卻沒有。烏鴉有意識,而書桌則沒有。搖滾歌手在舞臺上表演時有意識,而靜止的岩石則沒有。這些例子看似簡單,但科學往往並非如此黑白分明。當界線變得模糊時,究竟是什麼將「接近有意識」與「幾乎無意識」區分開來?
這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神經科學家洛琳娜·納奇(Lorina Naci)表示:「每個人對意識的定義可能略有不同。」對她而言,意識是擁有經驗或主觀觀點的能力;而對心理學家約瑟夫·佩爾納(Josef Perner)和佐爾坦·迪內斯(Zoltán Dienes)來說,意識則是識別和理解自己心理狀態的能力。更有專家認為,理解「表象」或「似乎」的概念是意識的必要條件——除非你意識到世界對你和他人可能看起來不同,否則你並不完全具備意識。
這些觀點各有其道理,但隨著意識的門檻被提高,其後果也變得更加反直覺。例如,如果以完全發展的心智理論為基準,那麼「意識」可能只適用於五歲以上的人類。對於那些擁有寵物狗或早熟幼兒的人來說,這種立場可能直覺上就感覺不對,而且在倫理上也極為棘手,因為它可能讓人認為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具備完整的意識。
然而,近年來,一種新的方法逐漸受到關注。與其設定嚴格的定義並排除所有不符合的物件,研究人員正轉向一種更「叢集式」的意識模型,基於一系列標準的滿足來判斷意識狀態,而非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
哲學家尼古拉斯·謝亞(Nicholas Shea)和蒂姆·貝恩(Tim Bayne)在2010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道:「如果意識類似於(例如)灰塵,那麼這種早期的意識歸因方法可能是合適的。灰塵沒有本質,假設某物看起來像灰塵但實際上不是灰塵,這毫無意義。」但他們認為,意識更像是一種疾病,例如C型肝炎,而非灰塵。
這個比喻引人深思。C型肝炎在被正式發現之前就已經得到治療,甚至在檢測方法出現之前,醫生們透過觀察肝臟炎症、臨床病史和排除其他原因來進行診斷。謝亞和貝恩指出:「在醫學中,臨床醫生收集疾病的跡象,然後檢查它們是否『綜合症』——即它們是否比偶然更常一起出現。」
換句話說,即使我們無法對意識進行確定的測試,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根據足夠的證據合理推斷其存在。但問題是:如果「意識」僅僅是一系列同時出現的屬性的總和,那麼誰符合資格?
嬰兒是可愛的、混亂的,常常因為喝奶而醉醺醺的,但他們並不是深沉的思考者。他們無法說話,不知道晝夜節律或社交暗示,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隨意大小便。但他們有意識嗎?一些新手父母可能會說有——嬰兒可能無法進行關於虛無主義與斯多葛主義的對話,但他們絕對能讓你知道他們不開心。然而,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傳統上並不那麼確定。不久前,醫生們還常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對嬰兒進行手術,認為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真正感受到疼痛。這種做法現在(幸好)已經過時,但關於兒童意識何時真正開始的爭論仍在繼續。
伯明翰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安德魯·佈雷姆納(Andrew Bremner)去年在一份宣告中解釋道:「真的很難確定嬰兒何時開始有意識。這主要是因為嬰兒無法報告他們的經歷,而且正如大多數父母所知,他們在實驗任務中往往不太合作。」
那麼,如果無法直接詢問,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叢集式方法派上用場的地方。佈雷姆納說:「最好的方法是嘗試識別一系列廣泛的意識標記,這些標記在早期和晚期發展中出現,然後將它們分組。這可能有助於我們識別意識何時出現。」
當然,現在我們面臨另一個問題——即哪些標記應該被計入?毫不意外,研究人員尚未就一個確定的列表達成共識,但去年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將其縮減為四個關鍵領域。
首先,他們要求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活躍,這是一組在我們做白日夢或沉思時接管的大腦區域。測量這一點並不容易,尤其是因為嬰兒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機器中很難保持靜止——但納奇和她的同事們做到了,並在2022年得出結論:「預設模式與背側注意網路之間的相互關係在足月出生或相當於足月年齡時已經存在。」
其次,注意力也是意識的標記之一。嬰兒是否會將注意力轉向刺激,還是僅僅被動地體驗世界?答案似乎再次指向意識。哲學家喬爾·弗羅利希(Joel Frohlich)和蒂姆·貝恩在去年的論文中寫道:「注意力瞬脫(attentional blink)被廣泛認為涉及意識處理。當兩個刺激連續呈現時,第二個刺激往往無法進入意識,因為第一個刺激壟斷了注意力。」他們指出:「嬰兒從5個月大開始就表現出注意力瞬脫,但他們的瞬脫時間比成人長得多。」
第三個標記是「多感官整合」——即從不同感官器官接收輸入並將其結合以創造一個整體體驗的能力。有一個巧妙的方法來測試這一點:只需觀看這段影片並告訴我們聽到了什麼聲音。這被稱為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它是一種視聽錯覺。你實際上聽到的是「ba」的聲音,但你看到的是「fa」。由於你具備多感官整合的能力,你的大腦試圖結合這兩種衝突的資訊,最終妥協為「va」。根據我們所知,嬰兒聽到的也是這樣。弗羅利希和貝恩指出:「從5個月大開始,嬰兒就一致地表現出麥格克效應,而從4個月大開始則不太一致。」
最後,他們將「區域性-全域性效應」(local-global effect)列為意識的必要條件。這是一種聽覺奇異正規化,基本上取決於當模式被打破時你是否感到驚訝。而這正是意識問題開始變得奇怪的地方。如果早期的研究者將門檻設得太高,排除了所有學齡前兒童的意識,那麼這可能被認為是擺錘擺向了另一個極端。因為事實證明,嬰兒確實表現出區域性-全域性效應的證據——而且,實際上,胎兒也是如此。
弗羅利希去年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不排除意識可能在出生前幾週就已經開始的可能性。我的合著者朱莉婭·莫澤博士(Dr. Julia Moser)目前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她的研究顯示,第三孕期的胎兒似乎能夠學習聽覺蜂鳴聲的序列。當一個聽覺音調偏離實驗中先前建立的模式時,胎兒在其大腦磁活動中表現出這種驚訝反應。神經活動顯示出一種場偏轉,彷彿胎兒在說:『咦?』」
當然,這似乎表明意識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更早出現。但它真的可能在出生前就存在嗎?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無論結果如何,它都具有棘手的道德含義。
紐約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生物倫理學助理教授克勞迪婭·帕索斯-費雷拉(Claudia Passos-Ferreira)今年一月表示:「人們普遍認為,意識需要丘腦皮質結構,而這個系統在懷孕26週左右發育,因此意識不太可能在那之前存在。」她補充道:「但即使在胎兒發展出意識所需的大腦結構後——意味著他們可能具備意識的能力——他們可能並未運用這種能力,因為子宮內的化學物質使他們保持鎮靜。」
一些研究者支援的一個觀點是,出生本身是一個分水嶺——從溫暖、靜謐的羊水中被強迫透過狹窄的產道,進入一個寒冷、明亮的分娩室,這促使更強的心理能力的發展。
然而,仍有一些人完全不相信早期意識的觀點。泰勒(Taylor)和佈雷姆納認為,弗羅利希和貝恩提出的四個標記過於簡單化。是的,這些標記可能指向意識在懷孕第三孕期到五個月大之間出現,但泰勒和佈雷姆納認為其他同樣重要的標記卻被忽視了,這些標記將意識的發展推遲到更晚的時間。
泰勒指出:「一個複雜的問題是,並非所有標記都指向意識出現的同一時間。因為有太多不同的意識標記在早期和晚期發展中出現,所以很難得出結論。」
因此,意識何時出現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我們擁有的資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一個確定的答案仍然遙不可及。貝恩今年二月告訴《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可能會發展出一種關鍵測試,可以像溫度計一樣測量意識。但我們現在離那還很遠。」
他說:「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尋找許多不同的測試,如果它們都大致指向同一個方向,那麼你就知道你在正確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