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尼安德塔人也有「家傳食譜」?洞穴切痕揭露古老飲食文化

尼安德塔人也有「家傳食譜」?洞穴切痕揭露古老飲食文化

最新考古研究顯示,尼安德塔人可能擁有代代相傳的食物處理方式,甚至可能發展出獨特的「家傳食譜」。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團隊,在以色列北部兩個相鄰的洞穴——阿穆德和克巴拉——發現了令人驚奇的證據。

這兩群尼安德塔人雖然使用相同工具、獵捕相同獵物,卻在動物骨頭上留下截然不同的切割痕跡。這些差異無法用技術水平、工具設計或資源獲取來解釋,反而暗示了文化飲食傳統的存在,例如在切割前可能進行肉類風乾或熟成的特殊程式。

距今5萬至6萬年前,生活在阿穆德和克巴拉洞穴的尼安德塔人,同樣使用燧石工具,以瞪羚和黇鹿為主要食物來源。但由考古學家安娜埃爾・賈隆領軍的研究團隊,透過詳細分析骨骼上的切痕,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差異。

「這些微妙的切痕差異可能反映了當地處理動物屍體的傳統。」賈隆博士候選人指出。儘管兩個群體面臨相似的生存條件,卻發展出不同的屠宰策略,很可能是透過社會學習和文化傳統代代相傳。

研究團隊特別注意到兩個遺址的顯著差異:克巴拉居民傾向獵捕較大型獵物,並將整隻動物帶回洞穴處理;阿穆德的動物骨骼則有40%出現燒灼痕跡,且大多嚴重碎裂。此外,阿穆德的骨骼上肉食動物啃咬痕跡較少,切痕更為密集且不規則。

專家推測,阿穆德居民可能在屠宰前對肉類進行特殊處理,例如風乾或熟成,這種做法類似現代廚師在烹調前吊掛肉類。腐熟中的肉質較難處理,正好解釋了密集且不規則的切痕特徵。

「這項研究為我們開啟一扇窗,窺見尼安德塔人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研究團隊強調。雖然現有證據已相當具有說服力,但未來仍需更多實驗考古學研究,才能真正重建這些遠古人類的「家傳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