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深海「太空站」 探索南海奧秘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日宣佈,計劃在五年內完成「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設施」的建設。這項計畫以廣州為基地,這座位於香港西北方、珠江口的巨型港口城市,直通南海。該專案包含多個部分,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座「深海有人駐留潛水器實驗室」。
根據《環球時報》報導,這座新實驗室的最大作業深度可達2,000公尺,設計容納六人,讓他們能在水下連續生活數週。據悉,實驗室將配備「科學實驗艙、導航與操作控制艙、多功能探測艙、生活艙以及輔助動力艙」。
「這項設施整合了載人太空任務與深海潛水器的技術,以及礦業作業中的生命維持系統。這確保了駐紮在水下的科學家能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工作長達30天,」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該專案負責人李超倫向中國媒體表示。
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旨在研究冷泉,這些地點因地質活動或壓力變化,富含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如甲烷和硫化氫)從海底裂縫中滲出。這些滲漏地點孕育了獨特的生態系統,這些生物依賴於化學合成作用,即生物利用從海底滲出的流體中的化學能,而非依賴陽光。
但海洋生物多樣性只是冰山一角。冷泉在深海碳迴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並可能蘊藏著尚未開發的生物資源。它們可能為地球氣候提供重要線索,因為甲烷——一種強效的溫室氣體——從海底逸出,並與海洋和大氣系統相互作用。
這是一項科學任務,但顯然,其意義遠不止於此。透過聚焦海底這一迷人領域,該設施旨在推動抽象的「基礎研究」以及具有實際工業應用的高科技發展。
「這不僅僅是關於科學——更是將發現轉化為工業突破,」李超倫根據《中國日報》表示。
「冷泉是理解地球碳迴圈、極端環境中的生命以及安全開採甲烷水合物等資源的關鍵。這項設施將使中國站在深海科學與綠色海洋經濟創新的前沿,」李超倫補充道。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這項宣佈凸顯了這一雄心,強調深海研究將鞏固中國作為「海洋強國」的地位,並支援其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近期的一系列發展表明,中國正將深海定位為科學發現的舞臺與地緣政治影響的平臺。不久前,中國部署了「夢享號」——一艘能夠穿透11公里(6.8英里)海底的巨型鑽探船。如果成功,這項任務可能揭開地球內部與塑造我們星球的板塊力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