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人行道、斑馬線與路燈比固定道路設計更能有效降低車禍!最新研究揭秘

人行道、斑馬線與路燈比固定道路設計更能有效降低車禍!最新研究揭秘

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119萬人,受傷人數更是不計其數。世界衛生組織(WHO)已訂定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將這些傷亡數字減半,這凸顯了全面性道路安全策略的重要性。

韓國仁川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楊旭宰助理教授的帶領下,針對不同道路設計元素與交通狀況的互動作用進行深入研究。他們分析韓國某條68公里長國道段的資料,運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分段結構方程模型(PSEM),探討道路屬性對兩種主要車禍型別(對撞與衝出路外)的直接與間接影響。

研究團隊將道路屬性分為三大類:PC1(行人與路邊設施)、PC2(道路橫斷面與交叉口狀況)、PC3(路面與彎道狀況)。楊教授指出:「我們突破性地將車速與車流量視為中介變數,而非傳統研究中的靜態控制變數,這讓我們更清楚看到道路狀況如何透過影響交通行為來間接導致車禍。」

研究結果顯示,PC1對車禍結果的影響最為顯著,特別是衝出路外事故。楊教授補充說明:「人行道、路燈和斑馬線等設施,在維護期間相對容易調整,卻比設計階段就固定的幾何元素更能有效減少事故發生。」研究也發現,行人與路邊設施不足會導致車速提高,間接增加兩類車禍的發生機率。

相較之下,包含交叉口、車道寬度和彎道等設計元素的PC2和PC3,對車禍頻率沒有顯著的直接影響。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國道路段都遵循相對統一的設計標準,導致這些特徵在研究樣本中變化有限。

這項研究對交通主管機關和決策者具有重要啟示:道路安全策略應優先考慮可調整的營運設施,如行人基礎建設和路邊物件,這些都能在完工後進行改善來提升安全性。此外,研究建議改進國際道路評估計劃(iRAP)等全球性評估工具,將固定幾何特徵與可調整的營運元素分開評估,以制定更具針對性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安全措施。

楊教授總結道:「這項研究不僅闡明瞭車流量與車速的中介作用,更凸顯出行人與路邊設施相較於固定設計元素的強大影響力,為更有效的道路安全乾預措施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見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