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史丹佛新技術:高效碳捕捉,助農業與環境雙贏

史丹佛新技術:高效碳捕捉,助農業與環境雙贏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開發出一種創新且低耗能的方法,利用加熱礦物來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這項技術透過強化自然風化過程,創造出能快速吸收碳的反應性材料,不僅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潛力,還能與農業和工業結合,在去除碳的同時改善作物生長與土壤健康。

研究團隊由史丹佛大學化學系教授Matthew Kanan領導,他提到:「地球上有取之不盡的礦物能夠去除大氣中的CO2,但這些礦物的自然反應速度太慢,無法有效對抗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我們的研究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提供了一種獨特且可擴充套件的解決方案。」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在自然界中,常見的矽酸鹽礦物會與水和CO2反應,形成穩定的碳酸氫鹽離子和固體碳酸鹽礦物,這個過程稱為風化作用。然而,自然風化通常需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能完成。自1990年代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加速岩石吸收CO2的方法。

Kanan與博士後研究員Yuxuan Chen在實驗室中開發並驗證了一種新技術,能將緩慢風化的矽酸鹽轉化為更具反應性的礦物,從而快速捕捉並儲存大氣中的碳。這項研究目前獲得史丹佛Doerr永續學院永續加速器的資助,正朝向實際應用邁進。

Chen表示:「我們設計了一種新的化學反應,透過簡單的離子交換來活化惰性的矽酸鹽礦物。沒想到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這項技術不僅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還能在成本上與現有的直接空氣捕捉技術競爭。

許多專家指出,要防止全球暖化加劇,除了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還需要從大氣中永久去除數十億噸的CO2。然而,現有的碳捕捉技術往往成本高昂、耗能巨大,且尚未大規模驗證。相較之下,史丹佛團隊的新方法不僅效率更高,還能與現有的工業製程結合。

這項技術的靈感來自於數百年來的水泥製造工藝。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使用類似水泥窯的裝置,將氧化鈣與含鎂和矽酸鹽離子的礦物結合,加熱後生成氧化鎂和矽酸鈣,這兩種鹼性礦物能迅速與空氣中的酸性CO2反應。

Kanan解釋:「這個過程就像一個倍增效應。你將一種反應性礦物(氧化鈣)與一種相對惰性的鎂矽酸鹽結合,最終生成兩種反應性礦物。」實驗結果顯示,這些材料在室溫下暴露於水和純CO2時,僅需兩小時就能完全轉化為新的碳酸鹽礦物。

研究團隊進一步測試了這些材料在自然環境中的表現。將濕潤的矽酸鈣和氧化鎂直接暴露於空氣中,雖然空氣中的CO2濃度遠低於純CO2,但碳化過程仍只需數週至數月,比自然風化快上千倍。

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Kanan提到:「你可以想像將氧化鎂和矽酸鈣散佈在大片土地上,從環境空氣中去除CO2。我們目前正在測試將其加入農業土壤中,這些礦物在風化過程中會轉化為碳酸氫鹽,最終永久儲存在海洋中。」

此外,這項技術還能為農民帶來額外的好處。Kanan指出:「我們的產品可以取代傳統的石灰施用,因為這兩種礦物成分都是鹼性的。同時,矽酸鈣在風化過程中會釋放出植物可吸收的矽,有助於提高作物產量和抗逆性。」

目前,Kanan的實驗室每週能生產約15公斤的材料。但要對全球氣溫產生顯著影響,每年需要生產數百萬噸的氧化鎂和矽酸鈣。研究團隊表示,現有的水泥窯設計可以利用豐富的鎂矽酸鹽礦物(如橄欖石或蛇紋石)來生產這些材料,這些礦物在加州、巴爾幹半島等地都有大量儲備。

Chen補充:「每年全球產生的礦渣中,有超過4億噸含有適合的矽酸鹽,這為我們提供了潛在的龐大原料來源。據估計,地球上的橄欖石和蛇紋石儲量超過10萬億噸,足以永久去除遠超人類排放量的CO2。」

研究團隊還與電機工程學院的Jonathan Fan教授合作,開發以電力驅動的窯爐,進一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Kanan總結:「社會已經掌握了每年生產數十億噸水泥的技術,水泥窯的運作經驗也長達數十年。如果我們借鑒這些經驗,從實驗室發現到大規模碳捕捉的實現將是一條清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