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1400年前貓咪首次踏上中國的足跡
貓咪何時以及如何進入中國,一直是個謎團。最新的貓咪DNA研究顯示,這些毛茸茸的小傢伙很可能在1400年前,隨著商人和外交使節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項被譽為「突破性研究」的發現,將家貓進入東亞的時間推遲了數百年,並揭示了這些貓咪當時在中國上流社會中迅速走紅的現象。
研究共同作者、北京大學基因多樣性與演化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羅淑金(Shu-Jin Luo)表示:「貓咪最初被視為珍貴且異國情調的寵物。牠們神秘的行為——時而疏離、時而親暱——更增添了一層神秘感。」
現代家貓(Felis catus)的祖先是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根據這項新研究,這些貓科動物約在1萬年前開始與人類在中東地區共同生活,隨後演化並在大約3000年前傳播到歐洲。到了公元600年左右,商人和外交使節首次將家貓從東地中海地區經由中亞,以小籠子和箱子運送到中國。這些商人和官員僅帶來了少數幾隻貓咪,作為貢品獻給當時的上流社會成員。
考古證據顯示,在家貓進入中國之前,中國農村地區的居民早已與本土的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共同生活。研究人員曾在陝西省西北部的一個古代農莊中發現了距今5400年的豹貓骨頭,顯示人類與貓科動物在定居點中共同生活。然而,研究作者指出,這種關係並不等同於貓的馴化。此外,關於貓的馴化在漢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期間發生的普遍假設也缺乏支援,因為該時期並未發現任何家貓的考古遺骸。因此,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重新評估家貓何時以及如何進入中國。
為瞭解決這些問題,羅淑金和她的同事分析了來自中國14個考古遺址的22具貓科動物遺骸,時間跨度約為5000年。研究人員首先對這些骨頭中的核DNA和粒線體DNA進行定序,以確定每個物種。接著,他們將這些結果與先前發表的63個核基因組和108個粒線體基因組資料進行比較,這些資料總結了全球貓科動物基因的演化歷程。
羅淑金表示:「這是迄今為止關於與人類密切生活的小型貓科動物在中國的最大規模且最全面的研究。收集這些跨越時間的貓科動物遺骸考古樣本,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根據這項研究,22具貓科動物遺骸中有14具屬於家貓。這些家貓的粒線體DNA中均帶有一種稱為clade IV-B的基因特徵。這種特徵在歐洲和西亞的家貓中極為罕見,但研究人員在先前發表的資料中發現,一隻生活在公元775年至940年間的哈薩克Dhzankent城市的貓與這些中國家貓的基因特徵極為相似。
這隻Dhzankent貓是絲綢之路上已知最古老的家貓,為中國家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在公元500年至800年之間,這暗示了商人很可能沿著這條路線將貓咪帶到東亞。研究人員指出,商人和外交使節最初獻給中國上流社會的貓咪,很可能是全白或帶有白斑的虎斑貓。來自陝西統萬城的貓咪DNA顯示,牠是一隻健康、長尾、短毛且全白或部分白色的公貓。研究人員補充道,即使在今天,東亞地區的白貓比例仍高於世界其他地區。
羅淑金表示,家貓在進入中國後迅速受到歡迎,甚至被納入中國民間信仰中。她說:「古代中國人在將貓咪帶回家時,甚至會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將牠們視為尊貴的客人,而不僅僅是寵物。」
史密森尼學會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動物學家梅琳達·澤德(Melinda Zeder)表示,這項研究為家貓如何進入中國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她說:「將牠們與絲綢之路聯絡起來,真是令人驚嘆。這是一項突破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