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電池「二次重生」比直接回收更能減碳!加州研究揭關鍵資料
科技
08-08
當電動車電池壽命終結時,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回收利用。但最新研究指出,讓退役電池「轉職」擔任儲能系統,竟能創造比直接回收更高的環保效益!這項由德國明斯特大學、弗勞恩霍夫電池生產研究所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合作的研究,以加州為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
研究團隊發現,將退役的電動車電池改裝為固定式儲能裝置,比起立即回收能減少更多溫室氣體排放。資料顯示,若加州在2050年前全面回收所有退役電池(完全不二次利用),雖可滿足約61%的新電池需求並減少4800萬噸碳排放;但若優先採用「電池重生」策略,減碳量將提升至5600萬噸!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預測到2050年時,加州退役電池的總量將遠超過固定儲能系統的需求量。其中,僅使用最適合儲能應用的磷酸鐵鋰電池,就足以滿足全部需求。因此研究建議,即使優先推動二次利用,各州仍應提前佈局回收基礎設施。
這項研究凸顯了電池供應鏈整體規劃的重要性——從生產、回收到二次應用必須系統性思考。那些能在地區層級完善這套體系,並讓基礎建設與未來電池材料需求接軌的國家,將在電動車電池的迴圈經濟中佔得先機。
過往研究已證實,使用回收材料生產新電池比開採原物料更環保;而將退役電池改裝為儲能系統,也比用新電池更能降低碳排放。但這次研究首度系統化比較這兩種策略,團隊透過排放資料、回收效率、銷售數字與電池壽命等引數,建立三種情境模型進行分析:包括「基準情境」(2.5%電池二次利用)、「全面回收情境」與「優先二次利用情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