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晶片技術大突破!量子干涉效應開啟電子控制新紀元
科技
08-08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一項顛覆性發現,透過操控矽原子排列的對稱性,成功實現電子流的量子干涉控制。這項突破將為更微型化、高效能的電子元件鋪路,可望改寫半導體產業的遊戲規則。
研究團隊發現,在奈米尺度下,電子會表現出類似聲波的量子特性。化學系教授蘇提姆帶領的團隊證實,透過精準調整矽分子中原子的對稱排列,能誘發「破壞性干涉」現象,就像降噪耳機消除環境音般阻斷電子流動。這項技術本質上創造出一種奈米級電子開關,無需傳統的摻雜或蝕刻製程。
「當我們讓矽結構保持高度對稱時,電子流就會像被消音般相互抵消。」蘇教授興奮地表示:「最關鍵的是,這個過程完全可操控。」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美國化學會期刊》,為原子尺度的電流行為提供全新見解。
這項突破恰逢傳統矽晶片微縮技術面臨物理極限之際。現行製程透過蝕刻電路或摻雜雜質來改變導電性,但量子效應導致電子可能穿透絕緣層,使得傳統方法漸露疲態。研究團隊另闢蹊徑,採用「由下而上」的化學合成法,直接從原子層級組裝矽分子,精確控制電子傳輸路徑。
「我們首次在三維鑽石結構的矽材料中實現量子干涉控制,這與商用晶片的基礎結構完全相同。」蘇教授強調。除了應用在超微型開關,這項技術還可發展廢熱發電裝置,甚至為量子電腦元件提供新材料選擇。
這項發現不僅是技術改良,更是對矽材料潛能的重新定義。「它給了我們全新的思考方向,」蘇教授總結道:「這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從根本上重新想像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