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衛六可能有生命?但恐怕數量稀少如鳳毛麟角
在太陽系中,土衛六(泰坦)擁有最接近地球的大氣層,比起金星那充滿酸性物質的煉獄,或是火星幾乎不存在的大氣層,這裡的環境更令人熟悉。雖然溫度極低,但在航海家探測器飛越之前,科學界對這裡存在生命抱持高度期待。儘管探測任務發現這是除地球外唯一擁有地表液體(若不計艾奧的熔岩)、湖泊和降雨的天體,但這些液體都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缺乏讓水能孕育生命的關鍵特性。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放棄對土衛六的希望,特別是在發現內部可能存在由水(而非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海洋證據後。這在某些方面類似木衛二和土衛二的內部海洋,但有些天體生物學家認為這裡更可能孕育生命,因為地表的有機物質或許有機會進入海洋。
然而,由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生安東尼·阿夫霍德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被視為「給樂觀派潑冷水」的研究。阿夫霍德表示:「我們的研究聚焦於土衛六與其他冰衛星的不同之處——它豐富的有機物質含量。」雖然土衛六擁有大量有機物,但「有機」僅代表含碳,許多分子對地球生物(很可能對土衛六生物也是)並非營養來源。此外,海洋與地表之間的物質交換程度仍是未知數,研究團隊認為可能相當有限。
研究團隊特別關注能發酵甘胺酸的微生物。甘胺酸是最簡單的胺基酸,被認為可由土衛六大氣中的常見分子形成,且其發酵過程不需依賴其他生命形式所需的氧化劑——這在土衛六的海洋中可能極為稀少。阿夫霍德指出:「我們知道甘胺酸在太陽系原始物質中相對豐富,幾乎在所有小行星、彗星和星雲中都能找到它或其前體。」
但問題在於土衛六的冰殼可能厚達300公里,不像土衛二可能有裂縫連線海洋與地表。雖然隕石撞擊可能暫時融化冰層形成水池並沉入海洋,但土衛六的大氣層會使大多數撞擊物在到達表面前燃燒殆盡,即使撞擊成功也難以形成足夠大的水池。研究顯示,這種方式提供的養分最多隻能維持總重幾公斤(相當於一隻小狗)的微生物群體,平均每公升海水不到一個細胞。
這項研究並未完全排除土衛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但若生命需依賴其他養分來源,這顆巨型衛星就失去了相較其他擁有內部海洋天體的優勢。由於後者的海洋通常更接近地表、更容易探測,它們反而成為尋找外星生命的更佳選擇。
這項開放取用的研究發表於《行星科學期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