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重擊!全球車廠面臨艱難抉擇
美國即將對進口車輛課徵25%高額關稅,這讓各大汽車製造商陷入兩難:究竟要調漲售價、壓縮利潤,還是調整生產基地?這項由川普政府主導的關稅政策將從本週四正式生效,影響範圍涵蓋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整車與零元件。
就連美國本土車廠也難逃衝擊,因為他們長期從加拿大、墨西哥等鄰國進口零件,並在當地組裝車輛銷往美國市場。美國銀行最新評估顯示,這波關稅將波及全球730萬輛汽車,約佔總銷量的8%,勢必導致成本攀升與市場混亂。
惠譽評級汽車產業專家Cigdem Cerit指出,部分車廠已採取應急措施:「為緩解關稅首波衝擊,近期進口車數量明顯增加,各家都建立了短期庫存緩衝。」根據Cox Automotive資料,韓國現代汽車便是積極囤貨的代表廠商之一。
擁有Jeep、Peugeot等14個品牌的Stellantis集團,雖然消化了先前庫存壓力,但這些儲備最多隻能支應數週需求。Cox Automotive首席經濟學家Jonathan Smoke警告:「短期搶購潮後,新車與中古車價格將雙雙上漲,部分車款甚至可能停售。」
價格漲幅究竟多少?美國銀行推估,若車廠全數轉嫁關稅成本,新車均價恐飆升1萬美元。但分析師認為更可能的情況是:「車商將暫時以損益兩平價銷售,直到完成產能調整。」預估實際漲幅約4,500美元,其中Chevrolet Silverado皮卡、Toyota RAV4等中階進口車受創最深。
就連保時捷這類豪華品牌也難倖免,其Macan休旅車等入門車型可能面臨定價困境。法拉利已率先宣佈調漲美國市場售價達10%,但德勤汽車分析師Guillaume Crunelle質疑:「消費者是否願意為相同車款多付錢?這違反『量入為出』的購車原則。」
雖然川普聲稱關稅政策旨在重振美國製造業,但業界普遍存疑。車廠正面臨艱難抉擇:要在市場萎縮的美國設廠?還是繼續支付關稅?諮詢公司科爾尼分析師Sebastien Amichi強調:「產業最需要的是政策穩定性。」
現代與Stellantis雖已宣佈在美設廠計畫,但從建廠到投產往往需時數年,還得說服同樣受電動車轉型衝擊的供應鏈跟進。德勤報告更指出,配合美國政策的歐日車廠將承受雙重成本:除了新建工廠,還得負擔母國裁員費用。Crunelle大膽預測:「部分車廠寧可壓縮本土成本,也不願被迫赴美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