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天文學家捕捉110億光年外「宇宙騎士對決」!類星體輻射長矛刺穿鄰近星系

天文學家捕捉110億光年外「宇宙騎士對決」!類星體輻射長矛刺穿鄰近星系

根據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VLT)與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陣列(ALMA)的最新觀測,兩個正在碰撞的星系中,其中一個星系的類星體釋放的強烈輻射,正在改變另一個星系的氣體性質,並抑制其形成新恆星的能力。

這幅藝術概念圖呈現了一場壯觀的星系合併過程。右側星系的中心存在一個類星體,這個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天體,正不斷吞噬周圍物質並釋放出錐狀強烈輻射,如同長矛般刺穿左側的星系。當這些輻射與左側星系相互作用時,會破壞其中的氣體和塵埃雲,只留下最小、最緻密的區域,這些區域很可能在整個過程後失去形成恆星的能力。

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帕斯奎爾·諾特丹博士形容:「在宇宙深處,兩個星系正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它們以每秒500公里的速度反覆衝向對方,在擦身而過後又拉開距離,準備下一輪交鋒。我們將這個系統稱為『宇宙騎士對決』,但這些星系騎士可沒有騎士精神,其中一方擁有極不公平的優勢——它使用類星體作為輻射長矛攻擊對手。」

類星體是某些遙遠星系的明亮核心,由超大質量黑洞提供能量,能釋放巨量輻射。在宇宙誕生初期數十億年間,類星體和星系合併現象遠比現在常見。天文學家必須透過強大的望遠鏡,才能窺見這些發生在遙遠過去的天文現象。

這場「宇宙騎士對決」發出的光線經過110億年才抵達地球,因此我們看到的景象,其實是宇宙年齡僅有現在的18%時的狀態。

俄羅斯約菲物理技術研究所的謝爾蓋·巴拉舍夫博士指出:「這是我們首次直接觀察到類星體輻射對正常星系內部氣體結構的影響。」最新觀測資料顯示,名為J012555.11-012925.00的類星體釋放的輻射,會破壞鄰近星系中的氣體和塵埃雲,只留下最小、最緻密的區域。這些區域可能因體積過小而無法形成恆星,導致受創星系中的恆星育嬰室大幅減少。

巴拉舍夫博士進一步解釋:「這類合併被認為能將大量氣體輸送到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在『宇宙騎士對決』中,新的燃料儲備被帶到驅動類星體的黑洞觸及範圍內。隨著黑洞進食,類星體得以持續發動破壞性攻擊。」

這項突破性發現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期刊,為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演化與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