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地球會是什麼模樣?
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現今的墨西哥地區,引發了海嘯、野火和酸雨,大量塵埃遮蔽了陽光,導致地球上75%的物種,包括非鳥類恐龍,在撞擊後的幾個月內滅絕。然而,如果這顆小行星從未撞擊地球,恐龍是否會繼續統治地球?它們能否在冰河時期中存活下來,甚至進化成更聰明的物種?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推測,恐龍有可能繼續進化並主宰地球。畢竟,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65億年,經歷了海平面升降、溫度劇變和火山爆發等極端環境。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史蒂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指出,恐龍的適應能力極強,這可能使得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無法像現在這樣進化。
一些科學家認為,即使沒有小行星撞擊,恐龍也可能因為滅絕速度超過新物種的出現而走向滅亡。但布魯薩特對此持懷疑態度。他表示,從全球各地的化石記錄來看,恐龍在撞擊前仍然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和數量,顯示它們當時仍然處於巔峰狀態。
那麼,恐龍能否在冰河時期這樣的極寒環境中生存?除了少數生活在雪地氣候的恐龍外,大多數恐龍並不適應寒冷。然而,布魯薩特認為,某些恐龍可能在新環境中表現良好。許多恐龍擁有羽毛,能夠像哺乳動物一樣保溫。此外,研究發現,像暴龍這樣的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這意味著它們並不完全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恐龍還有可能在極端天氣中進化出新的禦寒能力。例如,約500萬年前在南非出現的猛獁象,在8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中,隨著擴充套件到更寒冷的歐亞地區,逐漸長出了厚重的毛皮。如果給予足夠的時間,恐龍是否也可能進化成更聰明的生物?
1982年,美加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傷齒龍類恐龍沒有在白堊紀末期的滅絕事件中消失,它們是否可能進化成具有智慧的生物?他將這種假想的生物稱為「人形恐龍」(dinosauroids),並認為它們可能擁有與人類相似的腦化指數。然而,近年來,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這種假設過於擬人化,缺乏現實依據。
儘管如此,現代鳥類的智慧顯示,恐龍可能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布魯薩特指出,鳥類的大腦中平均擁有比哺乳動物更多的神經元,但鳥類是否有一天能達到人類的認知水平,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哺乳動物的進化可能會受到嚴重阻礙。布魯薩特認為,如果大型恐龍存活下來,當時已經存在的小型哺乳動物可能無法獲得進化成更大體型的機會。然而,隨著氣溫下降和冰河時期的到來,這些小型哺乳動物可能因為其溫血和毛皮的特徵,逐漸進化成更大的物種,而巨型恐龍則可能逐漸消失。
即便如此,這並不意味著人類會出現。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保羅·塞雷諾(Paul Sereno)表示,人類的進化是在哺乳動物主導的世界中發生的,如果大型恐龍仍然存在,人類的出現幾乎是不可能的。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正是陸地恐龍的滅絕,以及某些哺乳動物競爭對手的消失,才讓我們的靈長類祖先有了繁榮和進化的機會。
如果小行星從未撞擊地球,歷史將完全改寫,我們所熟知的人類可能永遠不會出現。正如布魯薩特所說:「我們的祖先絕對不會有機會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