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見!跨領域團隊打造「三合一量子晶片」開啟量子科技新紀元
一支由波士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西北大學組成的頂尖研究團隊,成功將量子光源與控制電子元件整合至單一矽晶片上,這項突破性進展已發表於《自然電子》期刊。這款革命性晶片採用標準45奈米半導體製程,首次實現電子、光子與量子元件的三維整合,為量子科技發展樹立重要里程碑。
研究團隊開發的創新系統能穩定產生「糾纏光子對」——這些光粒子是量子運算、通訊與感測應用的核心元件。波士頓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系副教授Miloš Popović指出:「這項成果雖是量子科技發展長路上的一小步,卻是關鍵突破,證明我們能在商用半導體廠實現可重複、可控的量子系統。」
西北大學量子光學先驅Prem Kumar教授強調:「這項跨領域合作正是將量子系統從實驗室推向產業化的關鍵。若沒有電子學、光子學與量子測量技術的完美結合,根本不可能達成。」
這款晶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內建「量子光源陣列」,每個單元尺寸不到1平方毫米。這些光源採用精密設計的微環共振器(與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期提及的光學互連技術相同元件),能在晶片上穩定產生糾纏光子對。為克服溫度飄移與製程變異造成的失準問題,研究團隊首創「即時回饋控制系統」,透過整合光二極體與加熱元件,持續動態調整共振狀態。
主導量子測量的西北大學博士Anirudh Ramesh興奮表示:「最令人振奮的是我們實現了晶片內建的即時量子程式穩定控制,這對可擴充套件量子系統至關重要。」而負責光子元件設計的波士頓大學博士Imbert Wang則指出關鍵突破:「我們成功在商用CMOS平臺的嚴格限制下,滿足了量子光學的精密需求。」
這項技術採用的45奈米CMOS製程,原是波士頓大學、柏克萊分校與GlobalFoundries、Ayar Labs合作的成果。如今透過與西北大學的新合作,該製程不僅能應用於AI光學互連技術,更開創了可擴充套件矽基量子光學系統的新可能。
主導晶片設計的柏克萊博士Daniel Kramnik強調:「我們證明瞭複雜量子光學系統能完全整合在CMOS晶片中,這需要跨領域的緊密協作。」隨著量子光學系統日益複雜,這類晶片將成為量子通訊網路、先進感測乃至量子運算基礎設施的核心元件。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研究的多位博士生已投身產業,分別加入PsiQuantum、Ayar Labs、Aurora及Google X等尖端科技公司,反映矽光子技術在AI運算與量子系統領域的蓬勃發展。這項研究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半導體未來計劃」、Packard科學工程獎學金及Catalyst基金會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