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學家破解鉑原子隱密世界 催化技術將迎來革命性突破

科學家破解鉑原子隱密世界 催化技術將迎來革命性突破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突破性技術,能夠深入觀測單原子催化劑的微觀世界。這類材料的每個原子都肩負著驅動化學反應的關鍵任務。透過類似醫院核磁共振造影(MRI)的技術,科學家首度揭露鉑原子與周圍環境在原子級別的互動作用,這項發現有望讓化學製程變得更環保、更高效。

催化作用在現代社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燃料到藥品,約80%的化學產品製程都需要催化劑。汽車排氣系統和燃料電池等技術也高度依賴催化作用。其中鉑金(白金)由於催化效果卓越,成為應用最廣泛的催化劑之一,但同時也面臨三大難題:產量稀少、價格昂貴,以及開採過程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因此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既能減少鉑金用量,又能維持高效催化效能的方法。

近年來學界開始關注一類新興的「單原子催化劑」,這類材料將單個鉑原子分散在具有多孔結構的載體上(例如摻雜氮原子的碳基材)。氮原子就像微型錨點,能固定每個鉑原子的位置,確保所有原子都能參與催化反應。

由Javier Pérez-Ramírez和Christophe Copéret教授領軍的跨國研究團隊有了驚人發現。他們運用核磁共振技術(NMR)發現,這些單原子催化劑的結構遠比想像中複雜,每個鉑原子所處的微環境都存在細微差異,而這些差異竟會顯著影響催化效率。

這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成果,為設計更智慧、更高效的催化劑開啟新篇章。透過精準調控鉑原子周圍的原子結構,未來可望用更少的原料達到更優異的催化效果,對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都是重大突破。

「過去我們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鉑原子,雖然影像很清晰,卻無法得知它們的催化特性。」Pérez-Ramírez教授解釋。研究團隊突發奇想,將醫院常用的核磁共振技術應用在原子尺度上。Copéret教授補充說明:「就像交響樂團中各種樂器會發出不同音調,鉑原子的共振頻率也會因其周圍的碳、氮、氧原子排列方式而異。」

研究過程中還有一段插曲:Copéret教授在里昂參訪時,巧遇來自奧胡斯大學的電腦模擬專家。這段意外相遇促成的跨國合作,讓團隊成功開發出能解析鉑原子「原子指紋」的演演算法,繪製出前所未有的單原子催化劑結構圖譜。

這項突破性分析方法不僅為催化劑研究樹立新標竿,更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研究團隊指出,這項技術可幫助最佳化催化劑生產流程,讓每個鉑原子都處在經過精心設計的微環境中。Copéret教授強調:「從智財權角度來看,能精準描述原子級催化劑結構,對專利保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