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風力發電機的代價:景觀與成本的兩難抉擇
由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主導、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再生能源設施(如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的可見度,會影響德國民眾的接受度與能源轉型的成本。這項發現為氣候中和目標的實現帶來新的思考方向。
多數人並不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再生能源設施,特別是常被視為「視覺汙染」的風力發電機。然而,這些設施卻是實現氣候中和未來的關鍵。研究團隊特別針對兩個選址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景觀美感和人口密度。他們探討是否可能將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遠離人口稠密區與風景優美地區,以及隨之而來的成本問題。
「美感當然是主觀的,」共同作者楊·魏南德表示,「但透過問卷調查和統計方法,我們可以評估大眾對景觀美感的認知。」團隊參考了2018年一項涵蓋3,500多人、針對數百張風景照片評分的研究資料作為分析基礎。
研究也考量人口密度因素。魏南德的同事薩瑪拉·薩尼解釋:「人口越密集的地區,受能源設施影響的人就越多。雖然都會區常見陽臺太陽能板,但大型太陽能設施通常不可行,風力發電機也多設定在城市外圍。」
研究運用先進的空間分析技術,模擬德國各地未來可能設定的再生能源設施可見範圍。結果顯示,若僅避開最美景觀區和人口最稠密地區,對能源系統成本幾乎沒有影響。但若將風力發電機和地面型太陽能設施完全移出視線範圍(包括中小城鎮周邊和景觀普通地區),到2045年能源部門每年成本可能激增38%(240億歐元)。
魏南德指出:「為彌補這個缺口,德國必須大幅加速屋頂太陽能裝置和離岸風場的擴建,這將是項艱鉅任務。」此外,還需提前進口綠氫,這將降低系統彈性並增加對他國的依賴。
目前德國再生能源設施的設定,極少位於人口密集或風景優美地區附近。魏南德表示:「僅3%的現有風力發電機可從最美景觀區看見,太陽能光電系統更只有2%。」隨著再生能源持續擴張,這項研究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智慧的規劃工具。
研究採用的「反向視域分析法」,能找出「無悔區」——既可建設能源設施又不破壞景觀或幹擾居民的理想區位。這套方法也適用於其他國家,成為兼具成本效益的能源規劃指南。
「在德國邁向2045年氣候目標之際,」魏南德總結道,「這項研究提供了在美學、成本和潔淨能源間取得平衡的路線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