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懷俄明州驚現「鱷魚級」三疊紀兩棲類集體死亡之謎

懷俄明州驚現「鱷魚級」三疊紀兩棲類集體死亡之謎

科學家在懷俄明州發現一處罕見化石層,揭露約2.3億年前至少有19隻鱷魚體型的遠古兩棲類同時死亡。這批儲存完好的「骨床」不僅數量驚人,更為研究三疊紀生態提供關鍵線索。

2014至2019年間,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地質學家Aaron Kufner帶領團隊,在名為Nobby Knob的化石層中挖掘出Buettnererpeton bakeri化石。這種屬於metoposaurid家族的原始四足兩棲類,是北美已知最古老的同類物種,體型可達鱷魚大小,推測以淡水湖泊與河流作為繁殖地。

特別的是,這些化石呈現「死亡瞬間」狀態,而非經年累月堆積形成。研究團隊發現,化石群包含不同生長階段的個體,骨骼未受水流搬運痕跡,顯示牠們可能因繁殖聚集或水域乾涸而集體死亡。伴隨出土的還有植物化石、雙殼類及糞化石,重現當時生態場景。

《PLOS One》期刊最新研究指出,這批化石儲存狀態極佳,連細小骨骼都完整留存。科學家據此推測,這些生物死亡後被細緻沉積物緩慢掩埋,部分化石甚至保持生前骨骼排列方式。此發現使已知的B. bakeri個體數量倍增,更有助釐清該物種生長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同地層發現的另一種metoposaurid(Anaschisma browni),B. bakeri化石埋藏更深,證實其年代更為久遠。這種層位關係與其他化石層的發現相符,能協助科學家建立更精確的地質年代框架。

研究團隊強調,Nobby Knob化石層的特殊性在於同時儲存多種體型個體,為解開metoposaurid演化發育之謎提供珍貴材料。不過,這類集體死亡事件在三疊紀是否常見,仍是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