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白鯊上映50年後:換人類成為鯊魚的噩夢

大白鯊上映50年後:換人類成為鯊魚的噩夢

1975年6月20日,一部改編自彼得·班奇利小說的電影《大白鯊》震撼全球,片中那條噬血大白鯊讓無數戲院觀眾驚聲尖叫。這部經典作品雖然締造票房奇蹟,卻也形塑了人們對鯊魚的錯誤認知——將牠們妖魔化成嗜血殺手。

事實上,根據國際鯊魚攻擊檔案統計,人類遭雷擊的機率遠高於被鯊魚襲擊。每年全球僅約64起鯊魚咬傷案例,其中僅9%致命。與其擔心鯊魚威脅,我們更該憂心牠們的存亡危機。科學研究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鯊魚與魟魚數量銳減逾70%,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新報告更指出,三分之一物種正瀕臨滅絕。

鯊魚面臨的最大威脅並非氣候變遷或汙染,而是人類過度捕撈。IUCN評估的1,266種鯊魚中,超過90%因漁業活動數量驟減。南非非營利組織「鯊魚生命」總監格蘭特·史密斯痛心表示:「多數人仍視鯊魚為冷血怪物,這種偏見讓牠們更容易遭到迫害。」

《大白鯊》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公開表達悔意:「我至今仍對因電影導致鯊魚遭大量屠殺感到自責。」要扭轉鯊魚命運,關鍵在改變大眾認知。如同上世紀鯨魚保育的成功經驗,當人們開始將鯊魚視為海洋生態的關鍵物種而非食物或敵人,保護行動才能真正見效。

脆弱生態鏈的頂端王者

從熱帶珊瑚礁到極地海域,軟骨魚類(包含鯊魚、魟魚等)已在地球生存4億年。牠們體型差異驚人,既有身長如保齡球道的鯨鯊,也有可置於掌心的侏儒燈籠鯊。作為頂級掠食者,鯊魚透過控制獵物數量維持海洋食物網平衡,間接影響珊瑚、藻類等生態系基礎。

然而,鯊魚緩慢的生命週期使其特別容易滅絕。以格陵蘭鯊為例,這種最長壽脊椎動物平均壽命達272歲,雌鯊卻要150歲才達性成熟。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魚類生理學家茱蒂·魯默解釋:「這種生物特性讓鯊魚難以應對人類的捕撈速度與棲地破壞。」

全球鯊魚貿易黑幕

IUCN鯊魚專家組主席莉瑪·賈巴多常年走訪亞非漁港,記錄令人怵目驚心的鯊魚交易現場。她在杜拜魚市場的研究發現,短短兩年就有37種、逾1.2萬條鯊魚被拍賣出口,多數流向亞洲市場。2024年IUCN報告更揭露:印尼、印度、西班牙合計佔全球鯊魚捕獲量35%,美國與墨西哥緊追其後,歐盟更進口全球25%鯊魚肉。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魚翅需求近20年已顯著下降。NBA球星姚明2006年與野生救援協會合作的倡議活動成效卓著,中國民眾對魚翅湯的認知與消費意願大幅改變。然而非法捕撈仍是嚴峻挑戰,僅約25%鯊魚是目標捕撈,其餘都是混獲的犧牲品。

永續轉型的希望曙光

在墨西哥下加州,漁民世家正見證產業轉型。15歲的帕洛瑪·萊昂穿著印有錘頭鯊圖案的T恤,夢想成為海洋生物學家。她的父母參與「Pelagios Kakunjá」組織的培訓計畫,從獵鯊者轉型為科研助手。創辦人詹姆斯·凱徹姆回憶:「1980年代的下加州就像加拉巴哥群島,隨處可見錘頭鯊。但到2012年,海底竟空蕩得令人心碎。」

隨著墨西哥實施季節性禁漁令,生態旅遊業蓬勃發展。當地潛水公司創辦人克里斯多福·佩雷斯表示,他們優先僱用熟悉海域的傳統漁民擔任導遊。科學家也藉遊客拍攝的影像,首次記錄殺人鯨捕食鯨鯊的珍貴畫面。據統計,全球鯊魚觀光產值已突破3億美元,未來20年可望倍增。

文化與保育的良性迴圈

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成功經驗最具啟發性。2006年全面禁漁後,科學家在朗吉羅亞環礁發現20種鯊魚與7種魟魚族群明顯復甦。大溪地大學鯊魚生態學家塔蒂安娜·布貝指出:「在玻里尼西亞文化中,人類與鯊魚是平等生命,許多家族更視其為圖騰動物。」

保育組織MarAlliance執行董事瑞秋·葛拉漢強調:「每個社羣都需要自己的鯊魚英雄。」當貝里斯遊客驚呼「天啊!我們看到巨大錘頭鯊了!」而非要求撲殺時,正是改變的最佳證明。唯有當人類學會敬畏這些海洋霸主,牠們才有機會重返蔚藍家園。